孫紅霞 文素娟
摘 要: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導圖,是一種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合理運用思維導圖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加強學生對單詞的記憶。筆者將闡述在教學過程中得出的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模式。
關鍵詞:小學英語;思維導圖;模式
大部分小學生都是在小學階段剛剛系統的接觸學習英語,雖然小學的英語單詞詞匯量并不是非常多,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合理的記憶方法,要想完全掌握小學階段的詞匯量,這個任務是略顯艱巨的,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習的詞匯越來越多,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課堂中有效地將新學的詞匯記下,教師可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
一、 同類英語詞匯歸納式思維導圖
小學英語詞匯是小學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英語詞匯是學生取得英語高分的關鍵,然而小學英語詞匯是按照單元進行編排的,英語單詞看起來是孤立、分散的,不利于小學生的記憶,小學生也會感到英語單詞略顯繁雜,從而失去學習英語的信心。因此,小學教師有必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同類英語詞匯歸納式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將新舊英語詞匯串聯起來,使得英語詞匯顯得不那么繁雜,幫助學生將英語詞匯進行梳理,提高小學生記憶英語單詞的效率。
(一) 同詞性
同一單元中的單詞有不同的詞性,而不同的詞性有不同的用法,小學生在學習新詞匯時有必要分清該詞匯的詞性。小學英語詞匯最常見的有形容詞和名詞,小學教師可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同詞性的英語詞匯進行劃分。
(二) 同義詞和反義詞
當小學教師教授英語詞匯時,可以將該詞匯的同義詞和反義詞進行整理劃分,這樣既可以加深小學生對該詞匯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展學生的詞匯量。比如當小學教師在教授“great”這個詞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我們之前也有學過同義的單詞,是哪個呢?”,教師順勢將“good”列舉出來,同時教師可將“well”列舉出來,增加學生的詞匯量,教師也可將“great”的反義詞“bad”導出,此思維導圖模式將新舊詞匯聯系起來,增強了學生對新舊詞匯的記憶,同時小學教師也對新舊單詞進行了有效地梳理。
(三) 同一屬性范圍
教師在復習英語詞匯時,可以使用同屬性歸類的思維導圖的教學模式。一般同一單元中的英語詞匯是屬于同一類型的,教師使用該思維模式可以讓學生將整個單元的詞匯回憶起來。比如教師以“fruit”為中心詞時,學生會在腦海中進行快速地思維搜索,可以使學生將該單元學過的“banana、apple、pear”等英語詞匯聯系回想起來。
二、 圖片類英語詞匯發散式思維導圖
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表明人的記憶是有規律的,人們都在找尋各種方法來加強自己的記憶,達到減緩記憶消失的目的,其中就有一種圖像記憶的方法。由于小學生年齡的特點,其注意力不能夠像高中生那樣可以長時間集中,如果僅僅只是通過敘述式的或是抽象的教學,小學生很快就會分神,會使得課堂死氣沉沉。此時小學教師通過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來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這個圖片盡量將學生在本單元所學的詞匯在一個平面中展示出來,使得小學生可以通過這張圖片將所學的英語詞匯串聯起來。例如,小學教師展示一張房間的圖片,圖片中央有一張床,床旁邊有桌子,桌子旁邊配備一把椅子,桌子上放置書和作業,還有筆之類的學習用具,房間的地面上還放置一個籃球,此時小學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詢問同學們“What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然后同學們根據圖片內提供的物體進行回答。當同學回答有籃球時,小學教師可以順勢詢問同學“我們還學過什么體育用品呢?”,接著同學就可以再次想起之前學習過的有關球類的英語詞匯。這種圖片類的發散式思維導圖可以大跨度地將學生學習過的英語詞匯回想起來,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比較適合在學習完整個單元的詞匯或是整個學期的單詞后對單詞進行復習時使用。比如當教師在教授有關身體部位的詞匯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將人的身體部位展現出來,這樣既有利于教師生動教學,又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教師將思維導圖的模式運用于小學英語詞匯的教學中,一改傳統的英語詞匯教學模式,使得詞匯教學的課堂愈加生動,能夠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學生靈活地記憶英語詞匯。學生也可將思維導圖的模式運用于其他學科,從而使得學生學習的效率大大提高。
教師在英語的詞匯教學中,可以穿插使用這幾種思維導圖模式,多種形式的思維導圖模式更有利于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形式的單一化。比如,教師在畫思維導圖時,可以使用圓圈式或樹狀的思維導圖,不能僅僅局限于括號式的思維導圖。其實思維導圖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模式不止筆者列舉的這幾種,還有更多的模式有待我們發現,教師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吳芳蘭.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中的應用探析.[J].校園英語(上旬),2015(2):6-23.
[2]高祥.“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與探究[J].數字化用戶,2017(34):18-32.
作者簡介:
孫紅霞,文素娟,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