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松土
摘 要:在全面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需要以全體學生為教學服務對象,幫助每個學生都可以學習到有用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在學習方面存在較大的學習障礙,被稱為學困生。但學困生并非沒有可能轉化,實際上每個學生都可以依托后天的努力,轉化成為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基于此,主要針對小學語文中學困生的成因進行了分析,并在精準幫扶理念下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困生;學習障礙;精準幫扶
學困生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難題,也是影響教學評價綜合指數的重要因素,而學困生轉化工作更是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還在推進,家長對教育質量的追求日益迫切,學困生問題再次被提上議程。尤其是對小學階段的學困生,教師更要注重發揮自身的育人功能,抓住小學階段的教育時機,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積極實現學困生的轉化。
一、小學學困生的基本類型
在小學階段的每個班級群體中都難以避免存在學困生,而根據這一群體的個性特點和思想品質,可將其分為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學習方法不合理的學困生。這種類型的學困生雖然擁有良好的記憶力,在學習方面也比較積極努力,但是通常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導致其在學習過程中不求甚解。對陳述性知識掌握較好,而程序性知識掌握比較困難。因此,這類學生的理解能力薄弱,同時知識遷移能力也比較薄弱,往往在基礎題的學習方面成績還比較理想,但是一旦遇到閱讀理解類的題目就容易產生學習困難的問題[1]。
第二種是好動依賴型的學困生。此種類型的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即便擁有正常的智力,卻也缺乏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習慣于依賴他人。在日常學習生活中,這類學困生很輕易地就接受教師或同伴的幫助,自身卻不付出努力,還容易被外界條件所誘惑而無法在學習上付出,導致其學習能力遲遲得不到提升。
第三種是知識斷層類型的學困生。這種類型的學困生往往會出于個人因素(如疾病)、家庭因素(如父母離異)、社會因素(如受到不良風氣影響)等,導致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低于同齡學生的平均水平。
第四種是情感中斷型的學困生。這類學生往往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受挫次數越來越多,慢慢喪失對學習的興趣,然后潛移默化地形成自卑心理,不能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學習,長期下來就會影響其學習積極性,甚至影響師生、生生關系。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成因分析
(一)學生方面的原因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學困生的成因可以概括為三類[2]:其一,學習方法不當。不但學習方法不夠多樣化,而且不夠靈活,不滿足當前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要求,因此學習效率低下。其二,學生對語文學習本身不感興趣。比如在文本閱讀方面感到枯燥乏味,無法提起興趣。也有的學生缺乏學習成功的體驗,因此內心情感匱乏,無法形成學習動力。其三,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有的學生產生學習障礙問題并非是由于智力因素,而是缺乏良好的自主意識,課堂上精神狀態不佳,一旦到了下課時間就恢復活潑好動的狀態。也有一些學生課堂上就難以自控,常開小差和做小動作,抱著學習隨意的態度。因此,這部分學困生多數是長期演變而形成的“學習困難癥”。而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歸根結底是因為學生缺乏明確的學習目的,缺乏成功的體驗,不能有效產生學習上進心,也不容易產生學習動力;還有部分小學生出于學習壓力而厭學,久而久之形成學習困難問題。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
當前家庭教育也突顯出了許多問題,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首先,在家長的無條件溺愛下容易形成學困生,即家長過多地順從孩子,容易使其形成不服從管教的性格,很難使其專心致志地學習。其次,家長對家庭教育有一定的疏忽,有的家長過于嚴格,在棍棒教育下使孩子形成逆反性格;有的家長過于放松,在“放羊式”教育下養成了孩子的懶散、冷漠等性格。第三,學生的家庭變故問題容易給他們帶來心理創傷,在學習時容易出現心理偏差問題,引起學習上的困境。第四,家庭環境帶來負面的學習體驗,如環境過于嘈雜,光線過于陰暗等,加重學生學習時的精神及體力付出。
(三)教師方面的原因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的,且相互間的影響比較大。當前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雖然跟隨新課改的推進而進行了改變,但是卻沒有均衡發展,具有片面性的特點。比如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教師沒有采取措施引導其提高語文基礎知識水平,反而一味地加強探究能力、思維能力等方面的訓練[3]。因此,教師本身采取的教學指導方法缺乏全面性和科學性,就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語文學科的語言運用是一個長期積累與鍛煉的過程,但是有的教師卻忽略了學生的用語困難問題,盲目地站在整體的角度來展開教學,并沒有將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做到位。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困生的精準幫扶策略
“精準幫扶”這一理念隨著學困生的問題不斷受到更多的關注而逐漸被應用在小學教育領域,旨在制訂幫扶計劃,從小抓好學生的學習問題。因此,立足于精準幫扶的理念,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教學策略,做好學困生的幫扶工作,高效地完成學困生轉化工作。
(一)以激趣為手段,讓學困生自主積極地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已經不能再沿用以往機械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而是要在現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采取有效的激趣方法,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興趣這種無形的力量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可以讓學困生突破以往不喜學習、懶于學習等心態,主動去探求新知。因此,這是以求知欲為推動力而培養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重要教學方法[4]。當學生產生了對語文學習的濃厚興趣,就可以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對語文學習形成樂學的學習心態和行為傾向,主動地獲取語文知識及相關技能。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教學中,教師可先利用多媒體技術播放小蝌蚪的動態畫面。這時小學生會對這一直觀又靈動的畫面產生好奇和興趣。教師可以引導學困生觀察這一畫面,調動他們的生活經驗。在童年生活中,一些小學生常常可以看到小溪里的小魚。若是下水玩耍,還能看到一些小蝌蚪。當學困生都能夠清楚地認知到這是小蝌蚪時,教師就可以繼續開展教學:“小蝌蚪生下來后就沒有見過媽媽,它們都好想媽媽,如果是你們,你們想要幫它們做什么事情呢?”通過這樣的課堂互動,學困生可以形成比較通暢自然的學習思路,跟隨教師走進這一課程的學習之中。
這一激趣方法還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語言藝術,若是教師這樣詢問學困生:“你站起來回答一下,看到這個畫面,你可以想到小蝌蚪要去做什么事情呢?”這樣的課堂問題既僵硬,又缺少親和性,學困生很容易緊張,也很難達到激活學生思維的作用,更難激起學困生的興趣。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教師的教學內容豐富,也難以調動學困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因此,語文教師針對學困生制訂有針對性又有可行性的幫扶計劃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關乎學困生轉化的實際成效。
(二)滲透思想教育,讓學困生樹立語文學習的信心
語文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熏陶學生的情操,使其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這對于具有心理創傷的小學生而言,有重要的踐行價值。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我不是最弱小的》這篇課文的教學中,“媽媽”和“哥哥”都認為薩沙最弱小,為了保護他,所以在傾盆大雨的情況下把雨衣讓給他。而薩沙卻采取了一個行為來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就是用雨衣保護了風雨中無助的薔薇花兒。這時,教師就要巧妙地滲透思想教育,讓學困生去思考:“你們覺得自己是最弱小的嗎?假如你是現實生活中的薩沙,想要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有什么樣的方法呢?”對于學困生的心理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語文課來滲透思想教育,讓學困生學會打破別人眼里對自己的認知,同時也打破自我的認知,發現一個新的自己,然后樹立起信心。而在這個過程中,學困生能夠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學會站在不同的視角去看待問題,讓自己的心靈始終保持在凈土的狀態。
(三)小組合作模式,讓學困生體驗成就感
為了讓語文學困生建立學習的信心,教師可為其制訂小組合作式幫扶計劃,運用小組合作模式下同組異質的原則,即根據班里優等生和學困生的實際情況,將兩種等級的學生合理地分配在一個小組,讓優等生與學困生進行一對一的幫扶學習[5]。而為了發揮小組合作的團結力量,讓學困生回饋優等生的幫助,形成團結互助的氣氛,教師可以挖掘學困生身上的亮點,讓優等生可以適當地將其引導出來,幫助優等生克服自己身上的缺點。比如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動手做做看》的教學中,某小組中的優等生具有良好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基礎知識水平,只是缺乏良好的動手操作能力。而另一位學困生雖然閱讀理解能力比較薄弱,但卻喜歡自己動手做一些東西。這時,為了驗證課文中的科學小實驗,優等生就可以與學困生合作。由學困生準備好小魚缸、水和金魚,根據課文做相應的小實驗,然后和優等生一起觀察。在這個過程中,優等生需要引導學困生結合實際操作體會這一小實驗背后的含義,幫助其有效地理解課文內容,同時能夠讓學困生感到自己參與其中,產生完成課文任務的喜悅感和成就感,慢慢培養起學習語文的信心,達到有效的幫扶效果。同時,在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下,學困生可以在優等生的帶動之下,慢慢養成良好學習習慣,改變以往不好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態度,讓自己也朝著優等生的方向前行。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小學階段的學困生問題是小學教師必須要解決的重要問題,這關系著教與學的質量,尤其是關乎學困生的健康成長。要讓學生整體獲得進步,并非要盲目地遵循整體教學模式來展開教學,而是要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尤其是學困生的幫扶計劃,讓學困生和其他優秀的學生一起互協共進。
參考文獻:
[1]孫相如.淺談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J].學周刊,2018(13):91-92.
[2]江瑞峰.淺談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點滴[J].中國校外教育,2017(17):24-26.
[3]黃碧珠.激發學習興趣,讓小學語文學困生走出困境[J].考試周刊,2017(28):147-148.
[4]劉艷偉.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設計中對“學困生”的應對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7(5):24-27.
[5]蔣宏彥.小學語文學困生轉化的有效途徑[J].學園,2016(3):94-95.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