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平
【摘要】“教而不思則罔,思而不教則殆”,在教學中,要正確處理好教學與思考的關系,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在反思中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能力,完善教學風格,并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教學反思 有效教學 教學風格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5-0079-01
教學反思是教師在教育理論指導下,對過去的教育教學經驗進行回味、思索、評價的過程。它是對以往教學經驗的反思,又為做新的教學計劃并實施新方案提供了依據,促使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素質,提高教學實效。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就是一個由稚嫩到成熟,不斷反思、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通過反思,把自己成功的教育理念、教學設計、教授方法以及心得感受及時地記錄下來,咀嚼品味,上升到一定的理論認識高度,就形成了教學反思。現代教育理念尤其提倡教師要及時有效的做好教學反思,善于審視教學的各個環節,總結出成敗得失,找出亮點與不足,提出改進方案和今后的努力方向。葉瀾教授曾經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由此可見,教學反思對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策略,不斷提升教學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關于備課的反思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備課。然而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每個教師也不可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
筆者曾經遇到過這種情況,在講授“公司的經營與發展”的“關于公司的兼并和破產的意義”,書本上是關于積極意義,有個男生質疑“老師,公司的兼并難道只有積極意義而沒有消極的?現代公司在處理兼并時應注意什么?”
在備課中我并沒考慮到這一點,當時大腦甚至出現空白。短暫的沉默后,我首先對這位同學善于積極思考問題進行了表揚,接著說“當然,公司的兼并于公司而言,并不只是積極意義。我們應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兼并亦有其消極意義,我想聽聽你們的看法。”經過激烈的討論后,同學們得出結論:兼并使企業背上沉重的債務,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應注意不能盲目兼并。
在當天的教學反思中我記下了這樣的話:教師必須充分深入備課,要有深厚的知識積累,以應對教學中的突發問題,“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二、關于正確處理好預設與生成關系的反思
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矛盾統一體,課堂教學既要有預設又要有生成。沒有生成,課堂就是封閉僵死的操練,沒有預設,課堂就是胡亂無序的盲動。《政治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政治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的個體體驗,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
在講授“文化創新應該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時,在小組合作學習后的成果交流共享階段,一個學生指出“我們的文化應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應吸收外來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但我們不能做邯鄲學步中的邯鄲人,不僅沒學會別人走路的優美姿勢,且連自己本來的姿勢都忘記了。”此處的用“邯鄲學步”比喻“正確處理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貼切而恰當,達到了生成的效果。
在當天的反思中,我這樣記錄:我們的學生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庫,課堂要正確處理預設和生成的關系。將預設和生成結合起來不僅是一種科學,更是一種教育的藝術。
三、關于作業反饋的反思
傳統意義上的政治作業無非是教師布置幾個題目,學生寫在作業本上就可以了,但效果差強人意。于是,在教學反思中,我寫了自己的困惑:從作業反饋看,學生不能學以致用,到底是作業的問題?還是學生的問題?作業形式是否要創新?……不斷的反思和向老教師“取經”后,我認識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政治作業要提高學生對政治的興趣。下次作業,我嘗試了創新:“請你結合我校的孝愛文化墻及孝愛文化廣場,談談你對孝愛文化的認識。”從這次作業中,我看到了學生新穎、獨到的思想:“我不贊成王祥的做法,用身體臥冰,自己凍壞或是掉到河里怎么辦?”“孟宗割股給母親治病,其孝感天動地,但是反思自己對父母的態度呢?”且通過這次作業,學生在運用知識的能力上也得到了加強。以后,在政治作業的布置上,我一直堅持理論結合實際:采用或論文,或評論,或辯論賽,或讓學生從班級訂閱的中國青年報上,針對某一問題,自己出題并設計答案……這些豐富的作業形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煉了其運用知識的能力,取得很好的效果。
教學反思是一種優化教學過程與提高教學效果的手段,反思后則奮進,發現問題就深思,存在問題就整改,找到經驗就升華。如此說來,教學反思的真諦就在于我們教師要敢于懷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斷地向高層次邁進。
參考文獻:
[1]胡培培,楊紹安.淺談我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面臨的問題[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