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當代教育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效率更是成為當代教師關注的重點。為了利用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手段提高初中生的化學學習效率,本文從“關注學生,改革內容;精講多練,突破難點;豐富手段,提高效率”三方面對初中化學課堂效率的提高展開了探討,以期能夠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效率;關注學生;精講多練;豐富手段
眾所周知,初中化學作為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對于初中生化學興趣的培養和化學基礎的奠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從當前的初中化學教學現狀來看,由于教學內容的多、雜、散,使得初中生缺乏化學學習興趣,加之教師的化學教學模式化嚴重,導致化學課堂效率一直未能獲得實質性的突破。因此,當代教師理應展開積極的探索,以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效率。而以下,便是對此的一些看法與實踐。
一、 關注學生,改革內容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所以一切教學活動的開展都應以關注學生為前提。考慮到當前化學教材中所涉及的內容復雜且枯燥,為了能夠使其更加適合學生的需求,教師理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化學課程內容進行適當的改革,以保證化學課程教學內容能夠緊跟時代步伐。因此,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為了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改革教學內容的過程中要尤為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既要保證學生掌握基本的化學理論知識,也要重視學生對化學這一學科的入門,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為他們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學習“水的組成”時,為了能夠在關注學生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改革內容,提高學生的分析與思考能力,我在教學過程中極為重視學生對知識的自主性了解。因此,上課之后,我首先向學生展示了一杯純凈的水,隨即要求學生對其物理性質進行論述。在學生對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隨即打開了提前準備好的一段小視頻,該視頻與課本中的實驗同屬一個,只是更為直觀。在這一過程中,我帶領學生對化學實驗的現象進行了分析和研究,并要求學生就其現象進行了探討,從而促進了初中化學課堂效率的提升。
二、 精講多練,突破難點
初中化學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創新能力、實驗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化學難點的突破。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這意味著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將對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教師務必要發揮出自己的優勢,要最大限度的把知識講精、講透,并在這一基礎上讓學生多加練習,如此必然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率。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明確教學內容的難點所在,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有效的方法來突破難點,進而使學生掌握化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溶解度”時,為了使學生在掌握溶解度概念的基礎上明確溶解度與溫度的關系,并可以結合溶解度曲線圖獲取物質的相關溶解信息,我在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精講多練,以有效突破教學重點。因此,上課后,我首先開展了一個小型的交流討論會,要求學生來討論固體的溶解度,也就是既然每種物質不可能無限制的溶解在溶劑中,那么當溶液達到飽和狀態時所能溶解的物質的質量究竟與什么有關系呢?隨著這一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激發,隨之展開了積極的討論。在學生討論結束后,我對學生的想法進行了初步的了解,隨后便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對溶解度這一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答,從而幫助學生有效掌握了這一知識。
三、 豐富手段,提高效率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選擇對教學效率的高低有著很大的影響,可見提高教學效率離不開對教學手段的豐富。由于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許多化學教師仍然沿用以往的講授法,這一方式嚴重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教師理應重視化學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動手實驗,教師都要讓學生參與到實驗過程中,以借助實驗有效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科的探究興趣,進而提高其實驗能力,促進整體課堂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制取氧氣”時,為了使學生能夠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和原理,我首先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了基本的實驗過程,隨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分組,要求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來進行實驗。到達實驗室之后,我先要求學生對實驗的儀器和用品進行了檢查,如二氧化錳、高能酸鉀、試管、火柴等。在學生對其確定之后,我隨即帶學生回憶了一遍實驗的流程,隨后引導學生參與到了實驗之中。隨著該實驗的成功結束,學生們不僅了解到了氧氣的制法,更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氧氣的重要性,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提升化學課堂效率的方法多種多樣,但這仍需要教師的深入研究與探索。所以,作為當代教師,更應該在提高自身綜合能力的基礎上采用有效的教學策略來開展教學活動,以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殷艷華.淺析如何提升初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7).
[2]趙大洲,楊力.新課改下提高初中化學教學效率的應對策略[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18,28(4).
作者簡介:
程學友,河南省平頂山市,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五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