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振杰
摘要:眾所周知,歷史的邏輯關系復雜,那么要讓學生把復雜的歷史事實練習起來,并從中獲得知識,首先需要的不是給學生講多少知識,因為歷史是無限發展的,而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索新知識。本文筆者將從目前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進行討論。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思維;思維培養
關于歷史的思維訓練,這是一個長期的積累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學生的歷史素養。需要教師采用合適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知識面,就某個歷史興趣點。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一、目前高中歷史學習中,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一)基礎知識零碎、知識儲備混亂
學生在課堂中知識掌握基本達標,但是問題出現在課后,學生課后歷史知識的遺忘速度過快。雖有教師強調遺忘曲線給學生提供理論支持,但是實踐所得的結論就是效果不理想,能按照老師要求堅持的學生寥寥無幾。目前大多教師依然使用時間軸記憶法來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年代等知識,雖然對于掌握歷史重大事件的進程和前因后果幫助很大,但需要對課文知識的極高熟悉度,而且不能書寫大量基礎知識的弊端。傳統死記硬背的方法,花費大量時間,雖然能讓學生記住零碎知識點但是這種記憶不利于學生將知識轉化,對訓練思維能力補益不大。
(二)沒有思維碰撞,無法產生火花
傳統歷史課堂基本上是老師單方面輸出知識,學生接收知識基本是按照老師的理解來記憶,沒有在接受知識時產生思維碰撞的火花,因此知識的記憶理解不深刻,也就沒法幫助學生通過知識的接受過程中進行思維培養。教師應該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找到方法以刺激學生的思維,通過不同的方法比如學生中組織辯論賽來達到思維的激烈沖撞,并形成自我的判斷力。
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精神
歷史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更要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從本質上說,培養創新思維是幫助學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觀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對歷史現象的認識,才能真正做到論從史出。為了加強對敘述思維的培養,主要以下幾個方法。
(一)創新看待歷史的角度
分析歷史現象不應該只從某一個固定的角度或視角,而應該是多角度多視角。歷史教師先對歷史教科書中的理論進行分析,探究此結論是如何得出的,然后啟發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或視角看待歷史現象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由于觀察歷史問題的角度不同會產生的很多不同的觀點,比如從司馬遷的角度來看秦始皇是暴君暴政,但從歷史演進來講,秦始皇又是第一位統一六國的人創下了很多盛舉幫助了歷史前進。學生只有通過多個角度去分析看待問題,才能真正理解事情的真相,理解歷史的意義,這樣才能對學生的思維起到培養的作用。
(二)創新辯證思維理論
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右腦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只有大腦左右半腦功能得到平衡發展,兩半腦的活動互相配合,人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很快發展。然而目前的教育方法過多注意對左腦思維,即抽象思維和言語能力的研究,而輕視右腦思維,即非言語思維和形象思維的研究。開發學生的右腦思維潛力,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是培養創新思維精神的首要條件,教師在教學中可適當引導學生對普遍流傳的結論進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這些結論是依據什么原理或理論推理出來的,分析該結論是否嚴謹、完善。
三、在歷史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思維
(一)激發問題意識,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設計的問題要具有啟發性,能起到引導學生思維的作用。其次教師的提問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學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征,還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再者要注意漸進原則,設計的問題應該由淺人深,由易到難,能力逐層提高。最后要堅持開放性原則,教師設計的問題應允許學生從不同層面和不同角度作答,注重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除了教師提問設疑,學生也要對知識提出質疑。準確回答問題固然是一種能力,但是善于提出問題更能夠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要鼓勵學生勇于提問,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得謹慎,突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其次,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有充分思維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討論、讓學生能夠自己就知識點提出見解。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當留一些時間,讓學生針對白己的疑惑或問題自由提問,同學之間展開多元交流。
(二)通過史料引導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史料作為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的載體,落實在課堂教學中。要求教師選擇的史料要有一定的針對性典型性,選取最能揭示問題本質的史料具體說來,教師要先摸清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圍繞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重點難點,選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和啟發性的史料作為素材,具有趣味性。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這樣能形象生動地補充說明教科書中的有關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歷史理解歷史選取史料時要注意所引用史料難度的適宜性,要依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做到難易適中,通俗易懂選取的史料數量不能過多,過多的史料只能起到負面影響,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目標完成。
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提供典型史料,引導學生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由此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解讀文本,通過聯系對比歸納總結等各種思維訓練方法,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歷史教學必須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入手內容豐富生動直觀的史料,可以成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因,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更能對學生的思維起到培養作用
(三)自主學習以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
新時代教學要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宗旨,才能更好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更好地學會接收知識。自主學習的過程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保證。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不可忽視得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不僅僅是一種模式,它更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一種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
教師要抓住新與舊的結合點,重視啟發性設問,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無論是課前知識的導人部分還是整節課堂,歷史教師都要注意其語言的嚴密性,注重前后知識的銜接。因為高中歷史知識的教學,基本都在歷史課堂上完成,因此若是要強調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語言就需要少而精。自主學習一般是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自主思考問題,并在討論中解決問題。課堂導人時或學生自主閱讀前,教師可以從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人手,以啟發性設問打開學生思維。
四、結語
培養學生的歷史創新思維,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歷史教學氣氛活躍起來,改變學生對目前歷史教學的死板枯燥的印象。在教學當中來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葉小兵,彭莘.培養和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探索一本刊編輯采訪錄[J].歷史教學,1991年06期
[2]白月橋.歷史教學問題探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7.
[3]路宇峰.試談歷史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城市研究,1998年01期
(作者單位:柳城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