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宗雄
摘 要:在當前的高校教學中,雙語教學已經是主要趨勢之一,所謂漢語國際教育,即是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專業,所以對于漢語國際教育實施雙語教育是必然的,同時也是有可行性的,在目前我國高校的雙語教學中,使用的方式多為過渡式、導入式、沉侵式三種方式,三種方式的使用多依據學生的基礎來進行,在目前的高校漢語國際教育中,教師可以使用過渡式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半母語半外語的方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在提升漢語能力的同時,可以掌握第二種語言,作為其完成日常教學的主要工具。
關鍵詞:漢國際教育專業;雙語教學;雙語教學模式
當前是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中,我國經濟能力已經處于世界頂尖行列,使得世界各國與我國的相互經濟貿易在不斷增加,為保證雙方的溝通交流可以保持順暢,當前出現了大面積的漢語學習情況。所以在高校的專業設立中,漢語國際教育即是對外進行漢語教授而設立的專業,因此也使得部分高校認為漢語國際教育為本土化專業之一,并非需要進行雙語教學,但是在對于漢語國際化專業來說,在進行教學中,需要與學生保持正常的交流,其次通過對學生的雙語教學,有助于學生掌握相應地區的問題,提升自己在漢語教學中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專業有著提升作用。
1雙語教學在漢語國際教育中的現狀
目前雙語教學已經是教學的主體形式,但是在漢語國際教學中,仍然存在較多問題,首先來學習國際漢語的學生多為外國人,教師與其交流存在障礙,其次在漢語教學中,大部分學生的所在國家和地區各不相同,其文化結構和思維模式也存在差異,這就導致了漢語教學的困難,無法保證教學質量,因此可以說使用第二語言對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是必然趨勢,但當前的漢語國際教學中,使用雙語教學的教師較少。并且在目前的部分高校中,漢語國際教育被為記性雙語教學,學生所學的第二語言無法滿足在工作的使用的要求,影響了漢語教學提高和行業的發展。
2雙語教學在漢語國際教學工作中的優勢
在語言教學中,學生想要掌握所學語言的精髓,需要從語言的文化、背景和思維出發,掌握語言的漢語學習的精髓所在。在國際漢語的學習中,大部分都是外國人,其出于在我國進行工作等目的,為和周圍人形成良好的交流,所以學習漢語,但是如果漢語教師缺少第二語言能力,就無法和學生達成良好的交流,使整個教學活動無法繼續下去。其次在國際漢語教學中,教師需要幫助學生將兩種不同的思維尋找共同點,以提升學生的漢語能力,在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中,加入雙語教學,可以幫助教師找到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難點,提升漢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幫助教學進行全面綜合的提高。
3推動雙語教學在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中的發展策略
3.1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在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過程中,想要培養教師的教學能力,首先需要對師資力量進行相應的提高,提高漢語國際教學專業的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相應教學能力,對教師進行相應的培訓,針對學生需要的專業知識,實施全面的教學培訓,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得到提高,同時在教學資源方面,可以進行相應的區域聯合教學,或提升教師相應的專業能力,或與其他學科的學生進行相關的聯合授課,達到教育資源優化,同時實現知識互補,將整個教師隊伍進行整體強化。
3.2引導學生樹立信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來說,缺少學習興趣的教學無法的得到整體質量的提高,因此在當前的雙語教學中,由于其與傳統的中文教學存在較多不同,容易使學生失去自信心,因此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自信心建立,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實施趣味性教學,同時課堂的多媒體設備等對學生進行雙語教學,同時不斷鼓勵學生,保證學生可以獲得綜合提高。
3.3明確教學目標
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對學生教學的關鍵,設置符合學生要求的教學安排,培養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專門人才,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制定符合學生發展要求的教學計劃,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教學體系的建立,對想要培養的學生有明確目標,知道學生需要從哪方面發展。并且在教學中,應引進相關的參考書籍和影像資料,利用信息技術整合資源,為學生學習奠定基礎,推動國際漢語專業的發展。
4總結
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實施雙語教學仍存在一定的問題,當前仍存在于發展階段,在此階段中,需要提高雙語教學的方式和方法,對學生進行多樣化的教學,同時在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科教學特點,構件科學完善的雙語教學環境,創新科學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生需求與雙語教學要求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該體系包括普通英語、專門用途英語、通識類英語。以此為雙語教學打下良好基礎。在“漢語熱”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如何在保持專業特色的同時實現一系列雙語課程的研發、實施以及推廣,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吳泓.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雙語教學教材建設探討[J].語文學刊,2016(03).
[2]程娟,晏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雙語教學淺探[J].當代教研論叢,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