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的教學重心逐漸轉移到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上面,物理作為一門邏輯思維性極其嚴密的學科,包含的知識理論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加之初中生正處于思維能力發展的黃金階段,高效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故此,教師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應當結合學生的思維發展狀況與物理教學內容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培養策略,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物理知識體系,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實踐教學;思維能力;培養策略
物理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蘊含著豐富的理論知識以及人文故事,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物理知識水平和物理解題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模式,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同一問題進行不同角度的分析與考慮,從而擺脫固定思維模式的限制,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物理實踐應用能力,激發學生思維的發展以及思想的拓展。這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思維發展狀況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方案。本文就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探究。
一、 借助信息技術創建物理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
物理是初中階段學生初次接觸的學科,受到固有思維模式的影響,其中大部分知識理論都過于抽象和晦澀難懂,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學生極易對物理知識產生抗拒的心理,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興趣的培養。同時初中生正處于思維活躍以及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外界環境因素對學生的影響較大,因此,為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物理學習情境的創建,來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思維興趣。例如:《在光的世界里》關于光的傳播和反射折射現象的教學中,筆者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了關于太陽光直射地球后發生的反射與折射的視頻資料,以動態的圖像形式為學生呈現了光的傳播以及反射和折射的相關知識,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思維,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 加強生活實例與物理知識的結合,促進學生應用思維發展
對于初中生而言,大多數的物理知識理論過于抽象和晦澀難懂,具有較強的距離感,很難激發學生的聯想性思維以及記憶思維能力,嚴重降低了初中物理教學對學生物理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效果,無法深層次的引領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應用的廣泛性和深度。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生活實例與物理知識的結合,以生活中的實例進行講解,便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以及促進學生聯想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在科教版《流體的力現象》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以現實生活中幼兒洗澡時浮于水中以及死海的浮力現象等進行舉例,從而降低物理知識的理解記憶難度,促進學生聯想思維的發展。
三、 合理運用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活躍學生的思維狀況
課堂提問是教師引導課堂教學走向以及學生思維活躍狀況的主要途徑,也是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為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并活躍學生的思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合理地運用課堂提問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同時結合物理教學內容適當增強教學用語的趣味性,讓學生的思維一直保持在高昂活躍的狀況,這樣不但可以增強初中物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體會和感悟,避免物理知識過于晦澀抽象而影響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物態變化》中關于汽化與液化、熔化與固化等物理知識概念講述過程中,筆者隨著相關知識理論的講述對學生進行了相關提問:“生活中具體的熔化與固化以及汽化與液化的現象有哪些?”從而引導學生的思維隨著課堂教學而發展并保持高效的活躍狀況,提高了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以及聯想能力。
四、 注重物理實驗的細節講解與指導,提高學生思維理解能力
物理作為一門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并重的學科,其中大多數的理論知識都需要物理實驗進行驗證和體現,因此物理實驗教學不但有利于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還有利于學生思維理解能力的提升,對于物理實驗具體現象以及數據的整理歸納,有助于學生的計算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在物理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實驗細節的講解以及原理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分析和指導,例如:在《認識電路》的電路設計教學中,為學生講解串并聯電路的相關原理以及創新的連接方法,以閘刀開關控制不同部分的電流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五、 結語
綜上所言,初中物理教學對學生的思維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故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物理情境的創建,吸引學生的興趣思維,加強物理知識的講解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及合理運用課堂提問,促進學生聯想思維的發展,同時注重物理實驗細節和現象的講解,多角度的分析問題,加深學生的理解,促進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建軍.芻議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5(6):62.
[2]覃藝.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策略[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7(12):144-145.
作者簡介:
劉慧君,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豐潤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