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梅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開展其他學科學習的基礎之石,對今后的學習及成長意義重大。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不僅要夯實學生語文基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還需要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文章結合教學工作經驗,淺析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學習習慣;培養策略
薩克雷曾經說過:“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是個人在長期的行為、思維模式中形成的某種潛意識,習慣具有自發性和重復性的特點,而學習習慣指的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所養成的自動化學習行為。
一、課前預習
古人語:“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對于小學語文課程而言,學生應如何做好課前的預習工作?在現代教育理念下,課前預習已經成為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核心部分,是重中之重,而不僅僅是作為課堂學習的準備部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應從課前預習階段展開,但在課前預習中,不能停留在閱讀這一層面就裹足不前。課前預習應僅僅圍繞教學主題,從文本分析、資料搜集兩個方面切入。文本分析,需要學生多次、反復的閱讀文本。古人語:“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多讀、精讀、細讀,在閱讀中思考,才能從由淺入深的進入文本之中,才能全面掌握文本的主體內容、結構層次及知識要點。見微知著,反復咀嚼,不遺漏細節之處,并將知識點有效的融合起來。資料搜集,需要學生成為“小老師”,自我動手,豐衣足食。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認知水平不高。在預習階段,學生必然會遇到遭遇到文本中出現各種問題,有的學生“繞”過問題,留待課堂上教師解答;而擁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則自立自強,積極搜集資料以去除心中的疑惑。兩相比較,自主搜集資料的學生,其學習欲望更強,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更加具體、透徹。更重要的是,學生是否能養成自主學習,直面困難的精神品質,對學生今后的發展意義重大。
二、課中思考
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不少人認為小學語文正是處于打基礎的階段,只要加強學習強度,如練習、閱讀、背誦等,即可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誠然,語文學習需要夯實基礎,需要長期的積累,才能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但是,不積極思考,語文學習必然如死水一般失去活力。語文是人文學科,滲透于社會生產運行的方方面面,也活躍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一言一行之中。學習的過程,是外界陌生信息,通過學生的感知器官,如眼睛、耳朵而進入到大腦體系,打破了人體固有的知識平衡體系。思考的過程,是大腦運行起來,調動儲存的知識,對陌生信息進行合并、篩選及整理,最終“消化”掉陌生信息,將其轉化為知識結構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不能沿用傳統教學中“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要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語文“活”起來,從而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課堂教學的翻轉。活躍的語文,靈活的語文,應在課堂教學中激勵學生思考,發散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強化學習的感知感受。作為教學工作者,培養學生熱愛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應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設置出難度適宜的教學問題。圍繞問題載體,讓每一個學生均能從思考中有所得,有所悟。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具有價值。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學生提出的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大膽說出不解之處,以此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善思好問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課后鞏固
課后的復習與鞏固,不僅是保障學習成果的有效方法,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十分貪玩。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們接收了大量的新知識,但對于這些新知識,學生群體無法做到一一的消化、吸收。倘若不加以及時的鞏固,所學不深的新知識,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削弱,直至最后完全失去功能效應。溫故而知新。在課后鞏固的過程中,學生回顧課堂上教師所教導的知識,一方面強化了學習印象,另一方面則可針對性的彌補不足,推陳出新,從課后鞏固中發現意外之喜,或者茅塞頓開,克服了原本困惑自己的問題。課后復習具有技巧性,而這正是學生們學習習慣的差異化所在。筆者認為,課后的鞏固必然需要及時,而在此基礎上,課后鞏固需要具有層次性。有的小學生學習態度端正,但在回顧課堂所學知識時,沒有清晰的復習脈絡。回想起到某個知識點,就加以復習一遍,而至于回想不到的部分,就只能任其自然。事實上,這樣的復習方法不夠科學,其中容易使得知識點之間缺乏關聯與支撐,而導致課程的鞏固過程出現斷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思維導圖來展開復習,利用思維導圖的發散性,遞進性及關聯性,將大的知識模塊,細化為各不相同的分支,彼此呼應,渾然一體。在理清思路的鞏固后,學生們又將零散的知識合而為一,重新形成屬于自己的,牢固的知識模塊。此外,在課后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擴大閱讀量,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良好習慣。讓閱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眼界,增廣見聞,逐步提高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能力。
四、結語
語文學習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此才能促進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效跟隨教師的思路,保障知識在輸入、輸出之間的完整性、銜接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與思考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學習是逆向的過程,不進則退。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性、積極性,規避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風險與漏洞,提升學習效率,切實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小華.淺探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J].學周刊,2018(32).
[2]毛盼.淺談學生數學學習習慣[J].考試周刊,201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