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峰
摘 要:在現階段小學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的理念和方式較為傳統,課堂教學的氛圍比較沉悶,音樂課堂本應是最為活躍的課堂,卻死氣沉沉。因此,注重對小學階段音樂教育的改革至關重要,讓音樂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通過音樂教育的方式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是當前現代教育所給出的教育目標。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將更加體現音樂自身的思想性,藝術性以及趣味性,這個對于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而言,將是一次重大變革。故此,本文針對小學階段音樂教育的具體開展措施進行簡要分析,希望對小學階段音樂教育趣味性的改革起到良好的助推作用。
關鍵詞:小學音樂;趣味性教學;激發興趣
由于傳統音樂教育模式的應用時間較長,因此已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束縛,使得許多音樂教師都采用“一唱一隨”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的優點體現在對于唱歌技巧以及技能,但是對于音樂藝術自身的區位以及完整性方面并未進行教育。長期使用傳統音樂教育模式,必然會導致學生喪失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以及積極性。最終學生學習到的僅僅是歌曲的皮毛,并沒有完全了解歌曲所代表的意境以及內涵,更無法實現將情感和歌曲相交融的最終目標,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教育需求,必須對音樂教育進行良好的改革,增強其藝術性和趣味性,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進而實現學生對于音樂藝術性的理解和解讀,最終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增長。
1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激發學生的音樂興趣
通過融入情感的方式進行音樂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對于個人而言,情感能夠調動情緒快速進入情景,通過情感導入的方式將極大地提升音樂的感染,讓學生更快地進入到個人的情感世界,更能夠領悟到音樂歌曲所具備的意境和內涵。同時,情感教學同樣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源源不斷的提供動力。列夫.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不同歌曲的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變化等,都能夠給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完整的欣賞歌曲,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因為純粹學唱歌曲而產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欲望,使學生能夠主動、持久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
如:民歌《無錫景》,它是一首典型我國民族化旋律的樂曲。為了融入情感,開展該首歌曲的教學,首先通過播放影片的方式讓學生欣賞民歌的演繹情景,通過視聽結合的方式快速渲染氣氛,學生能夠很快受到優美旋律的感染,情不自禁地跟著合唱。在此基礎上,通過分析該首歌曲的演唱風格以及特點的方式,邀請學生共同討論??焖賻椭鷮W生掌握正確的演唱技巧以及關鍵環節。最終僅用一節課的時間就幫助學生掌握了這首民歌的演唱方法,同時也領悟到民歌所蘊含的情感內容。
通過上面的教學實例不難看出通過情感導入的方式能夠收獲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構建課堂氛圍以及調動學生積極性方面都有著顯著效果。同時,情感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也十分符合小學階段教育的特點,能夠有效克服小學生在課堂上好動以及注意力難以集中等缺陷。
2改變對學生的音樂學習認識,更好的為學生服務
學生對于音樂知識的主觀認識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態度,若學生對音樂知識無法進行全面了解,以及認知,對其不認同,則會導致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抗拒,很難再對學生音樂學習興趣進行培養,因此進行小學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改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認識。小學階段的學生很多都沒有良好的音樂基礎,而針對該部分學生如何進行良好的音樂教育是需要亟待解決的難題。傳統的教育模式使得大部分音樂教師更加關注一些音樂基礎良好或是擁有音樂天賦的學生,這就使得一些先天基礎較差的學生很難得到全面的音樂教育。顯然,這種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不足,小學階段開展的音樂教育不僅僅是為學生今后的個人成長助力,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掌握具體的藝術欣賞能力,通過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讓學生更加喜愛藝術,就不得不考慮音樂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培養音樂聽眾以及合格公民的最終目標。因此,從根本上轉變這種教育理念,讓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音樂知識,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平等地接受到全面的音樂教育至關重要。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我的一切都來源于音樂的啟發。”少年兒童的想象力是一把開啟心靈的鑰匙,通過它可以使靈感得到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音樂教學已成為促進學生全身心健康發展、塑造“創造型”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同樣屬于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就必須避免教育方式的單一枯燥,通過對課堂內容的有機組合以及合,讓學生在更加輕松愉快的氛圍內接收音樂知識,掌握音樂鑒賞能力。同時,在教育的過程中更應該關注小學生個人的特點,進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例如,大部分小學生生性好動,并且喜歡游戲,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展開音樂教育,將音樂學習和游戲以及各類課外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進而實現將復雜抽象的音樂概念進行普及。如在教樂理知識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時,一般教學只講“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這些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既抽象又枯燥。我從學生內心感覺出發,制造一個讓學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樂環境,從而將“拍子”的抽象概念進行化解。首先,讓學生們分辨出聲音的長短:火車汽笛聲長,汽車喇叭聲短;貓叫聲音長,狗叫聲音短等等。其次,通過電子鐘秒針跳動聲和機械快擺表秒針跳動聲用來分別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學生得到直觀的感性認識。接著,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發出的不同節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由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模仿出來,從而完成由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渡。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當前社會環境下對于教育體系有著更高要求,進行良好的音樂教育至關重要,通過音樂教師的改革以及轉變教育觀念的方式,融入情感因素共同開展全面的音樂教育,讓學生激發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更加全面的認識音樂知識,不斷的培養音樂鑒賞能力,同時實現創造性教育為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的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許彥.實施趣味性教學策略,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J].新課程(小學),2015,08:54-55.
[2]劉鶴.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趣味性探析[J].學周刊,2012,2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