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英
摘? ? 要: 當教師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作為任務和目標時,必須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為邏輯前提。高職院由于種種特殊性,教師人文素養急待提升。本文從堅持“育人”的教學理念、經典閱讀、高品位校園文化建設三方面對高職院教師人文素養修煉與提升作思考。
關鍵詞: 高職教師? ? 人文素養? ? 修煉? ? 提升
江澤民同志曾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同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優秀傳統,沒有了人文精神,不打自垮。”[1]無疑,在傳承文明、倡導人文精神的進程中,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人文素養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的素質和學校整體的發展,本文就此議題談談高職院校教師人文素養的修煉與提升。
一、人文素養與“育人”的教學理念
目前,一些高職院校為了突出高職特性和畢業學生在就業方面的短期優勢,在課程設置上強調專業基礎和動手操作能力,形成“專業基礎加操作”的辦學格局,這種在辦學指導思想上功利化的傾向,導致部分高職院校對文化課程不重視,導致一些教師人文素養缺失。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育人”是教育的真正核心。教育明確方向,學校才能用正確的方式培養學生,教師人文素養與“育人”的教學理念是緊密結合的。以人文知識、人文態度和人文精神為構成要素的人的素養稱之為“人文素養”,“教師的人文素養就是教師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師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和思維模式等方面的氣質和修養。它表現為教師在日常教學管理中對學生的尊重和對學生成長的關心,表現為教書育人的強烈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2]。
1.愛心是人文態度的基礎。
“育人”首先要把學生當作一個平等的人對待。就是這么簡單的問題恐怕有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師未必能真正做到。美國有個教育家花了40年時間,收集了9萬份學生來信,概括出作為一個好教師的12種素質,其中“友善的態度,尊重課堂內的每個人,仁慈和寬容”排在前列,可見一位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是多么重要。我們總是感嘆現在的師生關系冷漠,但是否反省自己對學生付出過多少愛心?在學校管理中我們看到有的管理人員安排學生做了大量瑣碎工作后,連句“謝謝”都吝嗇說,好像這是學生應該做的;有的學生懼怕個別管理人員動輒訓斥的態度寧可耽誤也不愿前去辦事;有的服務部門名曰服務,實際上對待學生的困難無動于衷,并不熱心解決,影響了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有的班主任任職期間幾乎從不去學生宿舍,畢業時甚至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叫不出名字;有的任課老師除了在上課時與學生打個照面外,幾乎從不與學生有任何交流……試想,這樣的情況如何能實現健康的感情溝通,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任何人與人的交往都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即便是學生也應該如此。沒有人文素養、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師就不可能充分理解人性,愛護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這樣的教師也不會有教育的耐心,缺乏對社會和人生的責任感,心中沒有對學生的愛,又怎么能教育好學生,感動學生的心靈,促成學生的轉變和成長?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如果一個學生對自己的學校沒有感情,對自己的老師沒有親近感,那么教育怎么能使之信服?
2.強烈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人文精神的核心。
教師的人文素質不能脫離教學而孤立空有,它是在教學環境中、與教學對象的接觸中“生成”、“展現”并得到檢驗的。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接觸最多,學生的人文素養的獲得,不是靠幾個文化課教師開設幾節人文基礎課就能獲得的,任何一個老師的言行舉止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對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直接導向作用。教師的魅力不僅體現在外表形象上,更體現其內在氣質上,教師的修養和行為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甚至決定著教育內容是否被學生認同和內化,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文知識的學習和人文知識的內化。教師人文精神最重要的體現是其強烈的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然而,有的教師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試想,這樣的言行舉止會給學生留下什么印象?難道“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僅僅是紙上談兵?此外,不管是哪門學科的教學,老師的教學態度、敬業精神、奉獻精神都會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構成教師人格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同樣也是對人的尊重、對學生的愛。可是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某些教師缺乏端正的教學態度,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播放一些庸俗、無聊的視頻資料以博得一笑,缺乏課堂設計的嚴密性和嚴肅性。一個優秀的教師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師。教師對學生的愛并不僅僅是關心其生活狀況和心理問題,在課堂內容的選擇上同樣需要教師們有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經典閱讀與人文素養的提升
人文素養并不是天生“生成”的,需要后天的學習與實踐。教師的人文素養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如自我學習、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社會實踐等,將人文文化的優秀成果逐步內化為自身的人格、氣質、學識和修養,成為相對穩定的內在精神品質和心理特征。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與他的閱讀是分不開的,經典閱讀是凈化心靈的最好選擇。因為經典作品不僅用文字將那個時代的精神高峰一代代傳承下來,經受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成為我們的精神食糧,而且以經典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的普世問題,其深度和廣度為后人難以超越,并散發著永久的魅力。就文學經典而言,“其間包含著對生命價值、生活意義、得失榮辱、貧賤富貴、安危窮達、愛恨善惡的深刻思考,積淀著人類幾千年關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地撫慰和贊助人類單薄的生命”[3]。在《巴黎圣母院》中,我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美丑;讀了《西游記》,我們懂得了歷經磨難方成正果的道理;在《安徒生童話》中,我們讀到了同情和愛心;在《紅樓夢》中,我們體會到了得失榮辱、貧賤富貴的辯證關系;在《老人與海》中,我們認識了堅強與堅韌,在《三國演義》中,我們體味智慧和機智的魅力……這種經典的魅力將豐富心靈、激蕩靈魂、激勵人生,成為教師教學實踐中的內驅力和熱情的源泉。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些高職院校在培訓新教師上崗時,將經典閱讀列入培訓項目,這對于教師人文知識的吸收、人文素養的提升將起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三、整體校園文化與人文素養的修煉
大多數高職院是由中專升格而來,與正規大學相比,顯然缺乏深厚的人文基礎;加上急功近利辦學目標的影響,使得整體缺乏人文氛圍。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狀況,除了教師強化自覺意識外,與領導的重視、整體校園文化的建設也是分不開的。
1.領導重視,改變觀念。
強化人文素質教育觀念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先導,高職院校必須扭轉急功近利的辦學心態,要正確認識職業技能與人文素質的關系,職業技能是立世之基,人文素質是立世之本。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的根本任務是要培養出健康加健全的人才,沒有人格培養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沒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沒有靈魂的教育。學校各級領導一定要高度重視提高全體教師的人文素養提高工作,不僅要提高文化課老師的人文素養,而且要提高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養,使他們成為既具備專業技能,又有文化修養的教師,樹立在科學教育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的意識。其次,高職院領導一定要改變認為人文課程可有可無的觀念,切實保證人文課程開設的數量、質量,切實把人文課程納入學生培養計劃,保護人文課教師的切身利益,提高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從而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2.優秀的校園文化是教師人文素養修煉的最佳場所。
學院可以開展定期培訓,可以邀請各方人士前來主講,借外力加強教師人文素養的修煉;學校可以開展人文知識系列講座,可以讓自己學院的老師組織授課,在互相學習、師生互動的過程中使自身的人文素養得到提高;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創辦論壇,對一些社會現象發表看法,在爭論中提升思想境界;教師可以聯合學院相關部門開展一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活動,(比如我院曾經開展的“中國傳統節日和詩詞朗誦”)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促進;還可以構建良好的條幅文化,用自己學院老師和學生寫的對聯文字裝點學院的角角落落,這既是對人文素滲透的一種檢驗,又可以極大提高師生們提升和修煉人文素養的興趣和熱情……這些將對學院整體人文氛圍的形成產生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力爭把人文教育貫穿在教育的全過程。用積極向上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感染教師、浸染學生,使師生們在這種良好的環境和傳統的熏陶中充分張揚個性,發揮創造性。
總之,高職院人文教師的人文素養的提升和修煉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領導和教師有明確的“育人”的教學理念,堅決維護并充分實踐;需要教師有意識閱讀,更需要學院整體文化氛圍的熏染。教師在加強自身修煉的同時,孜孜以求地在教學實踐中向學生“輻射”,只有如此,高職院校教師的人文素養才能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魏文方.關于強化深化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探討[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4):2.
[2]孫宏安.教師人文素養的新修煉[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王開東.讓人文精神心花怒放[J].基礎教育改革論壇,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