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蕾
摘 要:思維導圖是一種圖示工具,將其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領域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有著很大的幫助。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充分展現它的教學功能,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運用思維導圖學習模式,如此不僅能呈現學生的思維過程,還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思維導圖;語文教學;學習效率
思維導圖是表達發散性思維的有效圖形工具,它運用圖文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它是一把打開大腦潛力的萬能鑰匙。將思維導圖運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一、思維導圖運用于課前預習,提高預習的實效性
預習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以前,我們要求學生預習時只是自學生字詞,讀通課文,所以學生的預習積極性和興趣都不高,效果也不明顯。應用思維導圖進行預習就如同帶著一張地圖去陌生的地方旅游,在這個“導游”的指引下,學生可以在新課文這片“新大陸”上制定自己的“旅游路線”,并做出合理的“布置安排”。
首先,學生在初次閱讀課文后,對課文有了一個較為整體性的感知,這時教師指導學生確立“中心主題”,也就是導圖的核心關鍵詞。接著指導學生確定“次主題”,如,需要注意的字、不理解的詞、課文的主要內容等,這是導圖的第一層分支。然后學生結合學習資料,找出學習的重難點、困惑點等,這就是導圖的第二條分支。最后完善導圖。
這樣的預習有了一定的目的性和針對性,第二天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導圖的交流,學生在交流中汲取他人的經驗改進自己的預習方法,使他們不僅對新知識有了感性認識,而且在課堂上也能有針對性地聽課,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使預習有了實效。
二、思維導圖運用于閱讀教學,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形成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語言,運用語言,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把思維導圖引入文本品讀教學中,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剖析、品讀、內化,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語言、運用語言,提高語言實踐能力。如,有的課文的內容較復雜,學生很難梳理清楚,教師可以利用導圖對文章內容、結構進行梳理,對寫作手法進行歸納。
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頤和園》一文,全文共六個自然段, 是典型的“總—分—總”的結構,文章的2-5自然段語段結構相似,都是圍繞中心句來寫,分別從長廊、佛香閣、萬壽山等具體介紹了頤和園的美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結構特點和寫法,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開展了以下教學:
1.讀自然段,找找哪一句話最能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討論,提煉關鍵詞,發現學生困惑點。
3.梳理語段關系,形成思維導圖。
4.小結學法、寫法。
這樣一步步的教學,由點到面,從易至難,用生動形象的思維導圖讓學生把課文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語言能力。
三、思維導圖運用于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習作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寫作中經常會出現“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現象。如何改變這一現象呢?可以試著讓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先模仿課文中的謀篇布局,按圖索驥。在習作前可以先引導學生確定主題,就是導圖中的“中心點”,再讓學生圍繞著中心題材自由想象,并以關鍵字的形式記錄相關要點。
在明確了“寫什么”之后,教師就引導學生豐富和完善思維導圖,運用導圖,不斷增加層級、分支,增添相關的具體內容。比如:可能用到的修辭手法、可能用到的好詞好句等資料補充在原來的導圖上。
“修改”這一環節在習作過程中尤為關鍵,一般我們會把“修改”環節放在習作完成之后。但鑒于思維導圖的特點,我們可以將“修改環節”放在習作之前,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整體出發,審視文章的主題脈絡是否清晰,段落層次安排是否合理。如發現問題,可以及時修正,另外還可以從細節入手,瀏覽各級分支的內容,如果又有了新的想法,可以在分支上延伸出新的分支,添加補充自己的新想法。
四、思維導圖運用于復習鞏固,提高復習的效率
復習在學習中起到了鞏固、強化的作用,是一個重要環節。語文課復習的任務重,容量大,知識點多,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復習無疑是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利用關鍵詞、圖形等把一個單元,一本書的內容梳理、壓縮組成的一張圖,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利用思維導圖復習,可以分為三個梯度:第一階梯是對每課的知識點進行復習,也就是課后復習。學生可以結合預習導圖和課堂導圖對所學知識及時地補充完善。第二階梯是對一單元內容或是一學期內容進行復習,也就是考前復習,學生可以把每單元的知識點整合起來,進一步擴充知識面,達到了鞏固知識的目的。第三階梯是對同一主題的內容進行復習,也就是專題復習。學生可以對知識點進行歸類,比如字詞專項、句子專項、篇段專項等,這樣對同一內容的縱向把握,促進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總之,思維導圖促進了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為師生提供了一種積極活躍的探討氛圍,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式,以發散性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圖示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了無限遐想的思維空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