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劍晚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正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由原先教師的一言堂轉變成了學生積極發言、談論,由原先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轉變成了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并且高效課堂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學生和教師心中,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師如何創建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關鍵詞:以生為本;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一、情景教學法,以生為本,創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單就數學知識本身而言比較枯燥和抽象,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我們在教學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建生動形象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首先是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例如“乘除法”這一單元中“需要多少錢”,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情景:元旦到了,鑒于你們這學期表現非常優秀,老師想買一些文具送給你們,作為對你們努力學習的獎勵,老師想買15本筆記本,每本筆記本2元,想買15根鉛筆,每根鉛筆1元,想買5個文具盒,每個文具盒12元,你們能幫助老師計算一下買這些文具總共需要多少錢嗎?在創設的這個教學情景中,既包含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知識點,又能夠促使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應用這些乘法知識,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其次是通過講故事創設情景。例如“除法”中的“分桃子”,我們可以創設這樣的情景:同學們喜歡小猴子嗎?小猴子非常可愛,喜歡吃各種各樣的水果,其中就包括桃子。有一天4個小猴子因為吃桃子而發生爭執,它們一共摘了48個桃子,每個小猴子都想要盡可能多的桃子,你們說每個小猴子分多少個桃子它們就不會有爭執了呢?通過這個故事情景引導學生由平均分的概念列出除法算式48÷4=,探討學習除法的計算。
二、信息教學法,以生為本,創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信息技術已經滲透于各行各業,尤其是在教學領域,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各種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方法層出不窮:社會方面如遠程教育,學校方面如微課、翻轉課堂、多媒體課件等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應用這種信息教學法慢慢地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知識的能力,以生為本,創建高效課堂。例如,在“周長”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制做多節微視頻,如課堂導入性質的微視頻,如螞蟻沿著一片樹葉的邊線爬了一圈,像汽車繞著人工湖轉了一圈,小明圍繞操場跑了一圈等;教學重點和難點方面的微視頻,如怎樣測量并計算多種平面圖形的周長;練習鞏固方面的微視頻,像要求學生舉例生活中各種各樣物體的周長,像要求學生實際測量一下某一圖形的周長等。然后教師將這些微視頻發送到班級微信群,學生在課前通過觀看微視頻,自主預習,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有不懂的知識點或者是題目,可以在班級群中展開討論,可以反饋給教師,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在課堂上集中給學生講授,這樣的課堂教學針對性更強,實效性也更強。而且只要學生有需要,可以隨時觀看微信群中的微視頻,這也有效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無法重復的局限性,給中等生創造了迎頭趕上的機會,創建了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三、實踐活動教學法,以生為本,創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通過實踐活動來學習新知。例如學習“千克、克、噸”,教師可以將一克重的沙粒和一千克重的沙粒帶到教室,讓學生親自掂一掂,感受一下一千克和一克的重量。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去商場,去工廠,感受一噸煤的重量,一噸面的重量,一噸水的重量,一噸小麥的重量等等。例如學習“元、角、分”,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去商場體驗真實的購物過程,如買文具、買書等等,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以及了解人民幣面值的換算。例如學習“面積”,我們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學會面積的計算后,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質的課外作業,如計算自己家中餐桌或者茶幾的面積,如計算臥室中床的面積,如計算數學書的面積等等,學生通過親自測量與計算,復習了厘米,分米,米的長度單位的知識,鞏固了常規面積的計算公式,還提高了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還例如“統計與可能性”,我們可以組織學生親自操作一個實驗,如四個同樣大小的杯子,每個杯子里裝有不同容量的水,還有一個大量筒,我們要經過怎樣的操作才能使四個杯子里裝有同樣容量的水呢?引導學生在實驗中不斷嘗試與總結,運用算一算、倒一倒的方法把水平均分到四個杯子里。
綜上所述,創建以生為本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情景教學法、信息教學法、實踐活動法等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新方法,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為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參考文獻:
[1]白文麗.促使學生自主參與 提高課堂教學實效[J].知識文庫,2017(12)
[2]鐘輝強.淺談新課程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7(5).
[3]李靜梅.淺談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J].科技創新導報,2015(10).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