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德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課閱讀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群文閱讀教學就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教師怎樣確定群文閱讀的議題,如何恰當地選擇群文閱讀的文章,成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目標的關鍵因素。教師可以從四個角度入手組文:一是以文章作者為角度選文;二是以作品主題為角度選文;三是以文本體裁為角度選文;四是以表現手法為角度選文。
關鍵詞:群文閱讀;閱讀能力;選文角度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課閱讀教學模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群文閱讀教學就是近幾年出現的一種新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群文閱讀教學采用“1+X”的方式。“1”即指教材內的一篇課文或者是教師選定的某一篇主文。“X”是指與這篇課文相匹配的2~4篇文章。
群文閱讀教學,教師有了很大的自主選擇閱讀文本的空間和權力。但群文閱讀教學對閱讀材料的選擇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樣確定群文閱讀的議題,如何恰當地選擇群文閱讀的文章,成為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目標的關鍵因素。教學前,教師應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育熱點、學生思想狀況、學習能力水平、訓練目標等要素,確定一個議題,再根據這一議題,有層次、有針對性地選擇文章。群文閱讀課堂需要教師用心、用智、選對文、選好文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有所獲。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別人的研究探討一下組合選文的策略。
一、以文章作者為角度選文
不同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風格各不相同。語文教師在選擇群文閱讀文本時,可以以教材上選文的作者為選文標準,對該作者的作品進行精心的閱讀分析,選出與課本所選的作品有相似性的、或與教師確定的議題有關聯性的、符合學生實際水平、能夠達成學習目標的篇目,讓學生對該作家的作品風格有更深刻的了解。例如新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選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教師在組文時就可以選擇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清平樂·六盤
山》《如夢令·元旦》《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等作品,通過學習,讓同學們感受毛澤東詩詞的豪邁氣派和宏大氣象。再如第一單元選了余光中的《鄉愁》,教師組文時就可以選擇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嘉陵江水》《招魂的短笛》《中國結》等作品,品讀之后,學生就理解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二、以作品主題為角度選文
文學作品中有大量主題相同的篇目,有些作品甚至題目和主題都相同,只不過內容不同,語言風格不同。教師在組織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以作品主題為角度組文,讓經典與經典對話,“以文解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語文教師在解讀文章的過程中,有時也不能把文本內涵解釋得十分到位,那么,讓經典“互文”,不失為群文閱讀教學的妙法。比如教學送別詩,我們可以以教材選文為主文,再選其他幾首送別詩。教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時,可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高適的《別董大》、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等,通過閱讀,既加深了對送別詩主題的理解,又擴大了知識的儲備與積累。
三、以文本體裁為角度選文
文章的體裁分為六類,即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散文、小說、詩歌。以體裁為角度組文,就是把相同體裁的文章放在一起,讓學生掌握該類文章體裁的特點,為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語文教師在設計群文閱讀教學時,可以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選擇難易適度的同類體裁的文章作為閱讀文本。例如,部編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和第五單元是議論文,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時,可以以講讀課文為主文、自讀課文為副文的方式設計。比如把《敬業與樂業》作為主文,把《論教養》《精神的三間小屋》《談創造性思維》作為副文進行組文。這樣設計,擴大了課題教學的容量,提高了課題效率,符合群文閱讀教學的目的。
四、以表現手法為角度選文
常見的表現手法有聯想、想象、對比、襯托、前后照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教師可以從表現手法的角度入手,把運用了相同或不同寫作手法的3~4篇文章放在一起組文閱讀,通過比較,找尋相同點或不同點,從而輕松掌握各種寫作手法,起到以文促學、以文解文的效果。例如,為了讓學生掌握托物言志的手法,我們可以把《紫藤蘿瀑布》《陋室銘》《蟬》《愛蓮說》《行道樹》《白楊禮贊》放到一起閱讀。我想,讀完這些文章,再加上寫作訓練,學生對托物言志的手法一定會有深入透徹的理解。再如魯迅的《故鄉》、吳敬梓的《范進中舉》、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這幾篇小說都用了對比手法,可以組文閱讀。
群文閱讀組文方式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教師要學會多角度地選擇文本,注重選文層次與整體效果,使文章的選擇更趨合理,能更好地為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服務。群文閱讀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正悄然興起,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義不容辭地大膽探索和嘗試創新,在新課標理念指導下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我們只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思想和專業能力,才能把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構建高效課堂的目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王然.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8.
注:本文系甘肅省2018“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轉變的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116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