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虎平
摘 要:隨著教育部印制并下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發生了重大轉變,不再片面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程度,不再片面重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不再片面重視學生情感思維的培養,而是對學生的語言建構、文化理解、思維發展、審美鑒賞等多方面的核心素養體系的培養更為重視了。在此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核心素養;培養策略
語文學科是以我國的傳統語言——漢語作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是學習其他各門學科的基礎。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認識到語文學習在學生的多方面技能與核心素養培養中的重要作用,推動初中生健康、和諧、全面地發展,把初中生打造成真正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與進步的高素質、綜合型人才。但是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并沒有把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真正擺放到應有的位置上來,結果教師付出的汗水更多,取得的成效卻并沒有成正比,課堂教學得不到理想的效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自然也就更加無望了。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利用多種教學策略,來不斷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初中生來說,語言詞匯的積累并不豐富、對于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并不出眾、對于語言的感知感受能力水平不高是初中生的普遍狀態。試想一下,假如學生對自己國家的傳統語言都不能熟練掌握,都不能進行準確的應用,又哪能奢求學生核心素養的更高發展呢?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把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基礎來抓。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組織學生開展了以“圈點批注”為主要方法的深入閱讀活動,組織學生把文中自己認為描寫細致、刻畫生動、敘述詳細、蘊含哲理、情感豐富的詞匯或語句勾畫出來,并對其表達效果進行分析,體會使用的妙處。在這樣的閱讀中,學生對語言詞匯的作用理解程度更深了,對其表達效果也就更加明確了。之后教師又組織學生開展了仿寫、擴寫以及讀后感寫作活動,讓學生趁熱打鐵,對詞匯的使用方法更加熟悉,對詞語的內涵理解更加深入,進而更大程度推動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提升,為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
語文是語言文學,這里的語言就是漢語。漢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語言,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漢語不僅僅是一門語言,更成為中華民族多種傳統文化形式的載體,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集萃。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方面的教學,更需要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保證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學生手中得以不斷傳承。例如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就需要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朗誦練習,讓學生能夠深刻認識到古典詩詞在語言精練方面、韻律掌握方面、思想內涵方面、處世態度方面、哲理深思方面的明顯特征,并讓學生體會作者在詩詞中表現出的對國家和人民的無限熱愛、對祖國河山的無限贊美、不計個人得失的曠達胸襟、對故鄉及親人的無限思念等深厚情感,讓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保證學生思想、情感、心理、理念、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正確發展,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三、培養良好的審美鑒賞情趣
在初中語文學科教學中,讓學生懂得什么是美好,什么是丑惡,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惡,提高學生的是非分辨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也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效率、實現初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教學中,教師就組織學生對文中描寫的春天到來之后山、水、太陽、小草、各種樹木和野花、蝴蝶和蜜蜂、春風、春雨以及迎春的人們的變化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充分感受作者生動、細致的描寫,從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與生機,并進一步感受到作者對于春天的喜愛與贊美之情,進而受到美好的熏陶。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對“望父買橘”一段進行了深入探究,對于父親跨過鐵道給兒子買橘子過程中的動作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并且組織學生進行了課堂情景的表演。在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深刻認識到父親雖然是一個胖子,雖然走路蹣跚,雖然說話不漂亮,但是在整個過程中蘊含的父子深情才是最打動人的,而這種感情也是世上最美的。在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對于人世間的美好事物進行了明確的感知與探討,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實現了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理念影響下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真正以素質教育為途徑,以高效課堂的構建為主旨,以實踐活動的開展為手段,以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為主體,激起學生對于初中語文學科的學習熱情,以此推動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實現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更高發展。
參考文獻:
[1]姜葳.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分析[J].傳播力研究,2017(8).
[2]周紅艷.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J].學周刊,2018(7):55-56.
[3]任立兵.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