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偉
摘 要: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師群體對學困生問題愈發重視。學困生在某一學科的學習困難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在其他學科中的學習,而初中數學主要是幫助學生在提升運算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如何讓數學學困生擺脫學習困境成為教師的教學難點之一。將以我國初中數學教學現狀出發,從學生心理等方面具體闡述對應的學困生教學策略,希望能以此縮小學生之間的數學水平差距。
關鍵詞:初中數學;運算能力;策略研究
數學作為我國中小學學生的必修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各不相同,部分基礎薄弱且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在學習初中數學時容易變為學困生。對此教師應對此類學生的學習困境做出具體分析,而后通過小組合作、分層教學等方式來讓學困生提升最基本的運算能力,以此為其后續數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改變教師群體教學認知,重視學困生的學習需求
通過分析初中數學中學困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大多數學困生數學成績難以提升的原因在于其基礎知識并不牢固,尤其在最為基本的運算方面經常漏洞百出。縱觀我國初中數學教學,大部分教師無論是在課堂舉例還是講解課后習題的過程中都注重數學思路的分析,但對計算過程卻一掠而過,導致部分學生在學習中有種霧里看花的感覺,且隨著教學難度的不斷增加,學困生的學習自信心也備受打擊,最終讓學困生的學習腳步停滯不前。追根究底,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在于教師群體并沒有正視運算這一部分的重要性。對此教師在解決初中數學教學中學困生問題的前提條件,就是改變以往的片面認知并完善教學內容,以此幫助學困生夯實數學基礎。
例如,在教學“解一元二次方程”時,該課時中學生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識點為合并同類項與移項、去括號與去分母等。為能讓學困生在該課時的學習中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教師在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時,應添加合理、詳細的運算講解內容。如教師在進行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舉例時,先講解例題思路,盡力使學生先了解題目核心要求,而后教師再請學生按照自己所理解的解題思路開始動筆計算。在學生計算完畢后,教師應鼓勵學生上臺分享書寫自身計算過程和結果。最后教師以標準解題形式將整道例題的解題過程完完整整呈現在學生眼前,如此既能讓學優生獨立思考,又能讓學困生透過具體的運算過程更輕松地掌握相關知識點。
二、設置分層教學目標,增強學困生學習信心
在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群體基本上都是采用的“大統一”方式,忽略了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個體差距,導致整體教學成果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學優生成績提升、數學學習熱情高漲,而學困生卻長期被數學學習所困擾。對此教師應正確認識到現代教育理念中所追求的“以生為本”的教學核心,在制訂教學目標時盡量以學生層次為標準,在滿足學生學習差異的同時盡可能幫助學困生找回學習信心,以此為全體學生提供合適的學習平臺。
例如,在教學“整式的乘法”時,教師在該課時中需要教學同底數冪、冪的乘方等知識點,由于會涉及冪數等全新的數學概念,這對于學困生而言是學習難點。為能讓學生層層遞進地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在進行課時教學前先根據學生平時測試成績和課堂學習情況將班級里的學生大體上劃分為學優生、中等生、學困生這三大層次,而后分別對應學生層次制訂教學目標。即教師在例題講解環節,學優生和中等生都需要在課堂學習中掌握相關運算,而學困生在該環節中的學習目標是先熟悉理論,而后再在基礎上摸索相關的冪數運算法則,教師通過降低學習難度的方式讓學困生逐漸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學習成就感,進一步地引導其主動提高運算能力。
三、設計小組合作模式,促進生生互幫互助
學困生的學習進步不僅靠教師的盡心教學,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助也尤為重要。對此教師在幫助學困生提高運算能力的教學設計中,可嘗試引入小組合作教學模式,通過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來組成學習小組,以組內生生互動、組外師生互動的方式來充分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使學困生從心理上接受數學學習,也更方便教師徹底落實學困生運算能力的教學策略。
例如,在教學“乘法公式”時,可安排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即教師在完成課堂主要教學內容后,請組內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與學困生展開學習討論,總結課堂學習經驗,之后教師再布置對應的練習習題,請每個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在課堂習題講解時,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選擇習題在黑板上進行詳細演算,從而以集體榮譽感激發學困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困生在小組學習中能真正提升自身數學水平。
綜上所述,教師在研究提高學困生數學運算能力策略時,應
以學困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心理為研究出發點,通過有效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困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進而再因材施教開展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最終在教學中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1]洪發來.淺談提高初中數學學困生的學習能力的策略[J].理科考試研究,2016.
[2]葉芳蘭.初中數學學困生轉化策略[J].考試與評價,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