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平
摘 要:中考復習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積極引導學生展開復習活動,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有效掌握,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核心素養下,如何有效開展中考復習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中考復習;策略研究
核心素養下的中考復習課程中,教師要重視課程結構的規劃,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復習課的基本結構
復習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梳理,重新審視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課程規劃,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知識點使用能力。
單元復習課中,教師要立足單元的知識網絡結構,進行不同單元知識點間的串聯和鞏固。不僅要對每一個單元所學習到的知識點進行重復性訓練,更加要重視知識的重組與歸類,做到融會貫通。
階段性復習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能力進行拓展,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系統性整理。復習過程中要落實基礎,重新回歸課本。根據知識點的脈絡對各個章節的知識進行橫向與縱向聯系,對相關題目的解決方法展開總結,滲透數學思想。
專題復習中,教師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進行內容的針對性選擇,合理控制難度,有效總結并設置提升環節,讓學生通過訓練掌握高于課本知識要求的能力。
二、碎片化到結構化,提高數學抽象素養
傳統復習課程開設時,需要在新知識內容攝入的過程中融入舊的知識內容,但由于教師在教學輔導時僅能通過點狀復習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但基于核心素養導向的舊知識內容復習課程開設的時間有限,所以學生獲取的知識偏于垂直化,不甚系統化,學生也僅能停留在知識內容記憶方面,落腳于知識體系構建的同時,教師能通過復習的方式,將原本的碎片化知識點整合在一起,通過結構化的知識網絡框架搭建,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譬如,教學過程中在帶領學生復習函數這一單元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使用思維導圖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知識內容的時候形成系統化的知識網絡,以深化學生的總結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顯著提升。
數學抽象主要是能在數學研究中通過思維性的研究,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意識有深度提升。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抽象知識理解能力,更能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理念、結構和系統更為深化,這對學生后續學科的化繁為簡有著積極影響。學生在知識內容學習之際能通過理解學科知識的本質屬性的方式,使學生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在深化學生主體學習地位的同時,使用小組合作的方式,通過交流和研討的方式,參與實踐操作,使學生能構建起單元知識體系,在交流和反思中,能深化學生的歸納和總結能力。教師在課程設計的過程中,合理地使用思維導圖進行一次函數知識網絡的構建,在運用導圖分析和解決一次函數知識內容的同時,使學生建立系統化網絡圖標,將延伸知識內容填入到圖表中。課堂教學中,學生需要借助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網絡系統的構建,其中涵蓋的知識內容較多,需要學生在知識內容學習中做到一一突破,其實這個過程對于新授課的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若在復習中能讓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獲得深化。
三、舉一反三,提高數學建模能力
數學建模便是對現實問題進行抽象,利用數學語言對現實問題進行表達,從而在數學角度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建模能力要求學生能夠以數學視角進行問題的提出、分析和表達,并使用數學方法進行結論的獲取。在不斷的反思和改進中完善模型,獲取符合實際規律的結論。在中考復習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進行類比和歸類,為學生總結規律性結論,提高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分析相關例題,并對其進行歸類,總結相關題型所具有的規律;對可變性題型進行復習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變式訓練,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以多種解題思路和方法解決問題;教師講解時,要對代表性問題加強重視,以靈活的變換進行題目的解答,使學生能夠做到觸類旁通,能夠通過一道題目的解答實現一類題型的總結,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提高學生在解題中的數學建模能力。
例如,在復習反比例函數時,教師可以進行相關題目的設計,引導學生尋找相關題型的規律:(1)已知點P(-3,2)在反比例函數圖象上,求函數解析式。(2)已知A(-3,2),B(-2,b)是反比例函數y=(k>0)上的兩個點,添加一個條件,求函數解析式。這兩道題所考查的都是求函數解析式,但整體切入點并不相同,整體難度由淺入深,共同規律便是求待定系數。在解題過程中可以進行舉一反三的訓練,幫助學生總結如何使用待定系數法。
教師能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復習,讓學生建立起學科知識網絡系統,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讓學生的學科素養獲得深化,繼而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使教學目標能順利達成。
參考文獻:
[1]王紅梅.初中數學課堂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7):11-12.
[2]王燕.提升初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策略探討[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6(1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