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芳
摘 要:在開展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培養學生化學核心素養入手,加強對前沿科技知識的滲透,努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對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向學生有效滲透前沿科技知識進行了研究,在簡要分析其重要作用的基礎上,著重提出了教學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
按照素質教育觀的要求,初中化學教學應當緊緊圍繞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來展開,通過向學生滲透前沿科技知識,可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意識和能力,進而強化化學知識的應用,同時對學生未來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這就需要在開展化學教學的過程中,將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納入到初中化學教學內容當中,既要提高重視程度,也要進行研究探索,努力使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促進初中化學教學實現新突破。
一、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的積極作用
化學是一門以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變化為對象的自然科學。隨著全球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化學已經與能源學、材料學、生物學等進行了有效的融合,并且拓展到微觀世界、人類社會、宇宙空間等方方面面,形成了大量的前沿科技。在開展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向學生滲透前沿科技知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化學學科的重要性,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探究能力以及綜合素質[1]。向學生滲透前沿科技知識,還有助于推動初中化學改革和創新,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在滲透前沿科技知識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也能夠體現素質教育,特別是由于學生通過接觸前沿科技知識,使學生更加深入了解化學的應用價值,對開拓學生思路和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等都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二、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樹立素質教育觀念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前沿科技知識,要求廣大初中化學教師必須牢固樹立素質教育觀,進而才能更加重視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并取得實實在在的教育效果。教師在開展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要牢固樹立“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活水”的觀念,切實加強對前沿科技知識的學習和研究,比如可以多閱讀化學專業雜志,掌握更多的前沿科技知識,并且將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作為重點教學內容之一,結合課堂教學內容以及課本知識,對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進行有效的挖掘和安排,努力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比如中央電視臺有很多科技欄目,教師應當給予關注,并且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關注科技欄目,如CCTV13專題報告了“石墨烯”的欄目,可以與“石墨”教學進行有效結合。
(二)創新滲透教育方法
將前沿科技知識有效滲透到初中化學教學當中,必須運用創新性的方法,努力實現好的成效。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開展初中化學教學之初,教師就應當采取“緒言滲透”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化學與前沿科技的關系,比如介紹隱形戰斗機的新材料、氫能源的開發利用、光合作用模擬等前沿科技知識的灌輸,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化學學科的魅力。開展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應當將其與化學教學的方方面面進行深度融合,既可以與課堂教學進行融合,也可以與課后作業進行融合,還可以與化學方程式書寫等進行融合,比如在課后作業方面,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自主學習”內容,比如引導學生到網絡上收集與前沿科技知識相關的資料,并制作成“化學手抄報”,抓好評比表彰,引起學生的興趣,對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更多前沿科技知識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從根本上來說,開展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念,不斷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提升學習興趣、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因而培養學生探究精神既是重要的方向,同時也是重要的方法。廣大初中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培養學生探究精神作為重點,積極探索更加科學的滲透教育模式,可以將化學實驗與探究教學進行有效融合,并向學生滲透前沿科技知識,比如在對“水”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一方面要帶領學生完成電解水實驗,使學生得到結論,另一方面則向學生滲透太陽能光伏電解水制氫技術和半導體光催化水制氫技術等。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還要高度重視引導學生自主了解和學習前沿科技知識,引導學生多觀看與之相關的視頻資料,比如在講解燃料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收集新能源方面的資料,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研究和交流。
綜上所述,在開展初中化學教學的過程中,要將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作為落實素質教育觀的重要戰略性舉措,切實加大研究力度,這要求教師必須收集、研究和分析與化學相關的前沿科技知識,并運用到初中化學教學當中。在此基礎上,廣大初中化學教師要在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體系建設方面進行探索,發揮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作用,著力樹立素質教育觀念、創新滲透教育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最大限度地提升前沿科技知識滲透教育的科學性和實效性,不斷培養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王海燕.中學化學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方法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1(5):1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