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霞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及新課標的進一步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已經不僅僅關注如何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而是更加關注學生的生活能力、政治理念以及思想認識、法律意識等多方面素養的提升。在結合實際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創設生活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反思;豐富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不斷自我提升三個層面提出了初中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希望為全面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水平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生活情境;實踐活動;體驗
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涵蓋了國家法治、國家主權以及核心價值觀等多個層面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后,政治認同、法治觀念、公共參與等各項學科能力都將會有所提升。同時,初中教育階段也是學生健全人格,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所以老師對學生展開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基于此,本文立足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針對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的培養進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創設生活情境,加深學生的體驗
學生只有擁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自發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從而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老師就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加深學生對課本知識的體驗,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例如,當我們進行部編版八年級道德與法治“以禮待人”這個知識點時,老師首先為學生播放一段相關的音視頻課件,如上下樓梯禮儀、就餐禮儀、乘車禮儀、待人接物禮儀等,從而將“以禮待人”這個概念,通過生動、貼切的音視頻課件實質化、具體化,讓學生對“以禮待人”有一個較為系統和直觀的認識,并融入濃厚的“以禮待人”氛圍中;然后,再讓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和音視頻課件進行“小品表演”:下課了,大家都忙著寫作業,小明將作業本摔在小泉課桌上“喂!胖子趕緊給我講講這道題!”小麗走來了“小泉,我這道題有點不明白,等你有時間了幫我講講吧。”(為了增加表演效果,可以要求學生增加一些肢體動作和表情等)表演結束,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針對設計好的問題展開討論,如不同的行為,分別為小泉帶來了什么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行為會引發什么不同的結果?最后由老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和指正。
由于情境創設是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素材的,因此學生有更強的代入感,從而深入拓展了課本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科核心素養。
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反思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方式,巧妙的問題設計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進一步掌握課本知識,而且還幫助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效提高了綜合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
例如,當我們在進行“合理利用網絡”這個知識點的學習時,老師就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問題引導,如:“網絡是把雙刃劍,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我們如何合理地利用網絡,理性地參與網絡活動?……”然后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討論,討論過程中還可以講講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真人真事。最后,老師針對討論結果對學生進行教育、引導。
這樣學生在老師的問題引導下就會引發深入的思考,不僅在小組討論中會起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而且還通過有效的問題設計讓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自律意識、提高自己的判斷能力、理性學習能力等各項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
三、豐富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不斷自我提升
要想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僅僅依靠課本知識傳授是不夠的,還要通過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落實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
例如,當學習完“以禮待人”這個知識點后,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節假日時間,到社區或者人口密集的中心廣場進行“以禮待人”公益宣傳活動或者演出。從而讓學生通過實踐內容加深對該項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由己及人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提高個人素養和思想道德水平;再如,還可以邀請當地的干警到校園為學生進行“法治在身邊”交流互動活動,通過講解一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實際案例,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從而在學習和生活中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質。
另外,通過開展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來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還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保障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落到實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素養。
因此,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以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的綜合性課程,意在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因此,老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培養空間,進而為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紅秀.道德與法治教學培養核心素養的路徑[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2).
[2]于波.基于核心素養視域下道德與法治課程開展[J].教育,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