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東
摘要:本文從文化傳遞方式的角度出發,以人類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論,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階段來分析中國家庭道德教育的現狀,并對中國家庭道德教育在這三個階段間出現的問題以及其導致的后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并進行總結。
關鍵詞:三喻文化 文化傳遞 家庭道德 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B8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1-0163-02
美國人類社會學家瑪格麗特·米德認為,人類文化傳遞方式可以歸結為三喻文化的傳喻,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之間的傳喻,家庭道德教育模式的變化在這種傳遞形式中尤為突出。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中國的家庭教育對于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和民族繁榮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家庭道德教育更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文化傳遞的方式來看,中國家庭道德教育在代際間的傳喻方式隨著社會發展不斷地發生變化。
一、三喻文化和中國家庭道德教育
(1)三喻文化。三喻文化包括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種不同類型的文化。“前喻文化,指后輩主要向長輩學習”[1],在該文化階段中,社會發展緩慢,上一代人的過去和現在是下一代人的現在與未來,他們的生活并不會發生什么改變,“在這種文化傳遞下,老一代傳喻給青年一代的不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還包括他們對生活的理解、公認的生活方式及是非觀念”[2]p219;“并喻文化,是指長輩和后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1],由于戰爭、移民等及其帶來的社會變遷,年輕一代需要在新環境中尋找并適應符合時代發展的生活方式,這時代際之間的文化傳遞同時發生在后輩和長輩中,他們的學習對象轉向為各自的同輩;“而后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后輩學習”[1],在信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后輩不僅成為了時代的主角,更重要的是成為了長輩的學習對象。
(2)中國家庭道德教育。在悠久的中華文明中,人們總結出了內涵豐富、作用突出的道德原則和規范,如《弟子規》《道德經》《菜根譚》等,與家庭實際情況相結合后逐漸形成了各種家訓或家風,像《顏氏家訓》《曾國潘家書》《傅雷家書》等家庭道德教育典籍對后世的思想道德與行為方式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中國,家庭道德教育是個人道德觀念形成的基礎,對個人道德素質的培養具有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聯系與影響。隨著社會的發展與變遷,家庭道德教育模式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
二、三喻文化中中國家庭道德教育出現的問題
(1)在前喻文化中,長輩以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傳承下來的家庭道德教育經驗來教導和影響后輩,這對于后輩來說代表著權威,后輩也以同樣的方式在未來家庭中教育后代。除了長輩對后輩的寄望,“其背后蘊藏著一種對文化的承諾和對原始文化的絕對遵從”[3],然而傳統的家庭道德同時存在著精華和糟粕。在當下,有些家庭仍以重男輕女、男尊女卑、“讀書無用論”等落后觀念來教育后代,這種不順應時代發展的腐朽觀點直接影響后輩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
(2)“在并喻文化期間,人們從父輩那里學習以往的經驗,從同輩那里學習新的經驗”[2]p219。在該文化傳遞方式中,中國家庭的長輩繼承著以往的德育方式,同時在同齡人間互相學習新的教育方式。然而,多數家長卻照搬他人的教育模式,比如不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盲目報班;跟風參加養老院的慰問活動只為孩子爭取多一枚獎章令其在學校評比中能拔得頭籌,卻不曾帶孩子回鄉看望照顧老父母。盲目的模仿、跟風、攀比成為后輩成長過程中的障礙,長輩沒有以身作則切實加入到家庭道德教育的實踐當中,忽略其真正的意義。教育方式反而與后輩成長規律背道而馳,因而產生更多的代際沖突和對立,不利于后輩的成長。
(3)進入到后喻時期,后輩由于代際信息的優勢占據了主導地位,而家庭道德教育遭遇到了瓶頸,長輩既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速度,也跟不上后輩接受新事物的步伐。加之傳統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一些觀點早已被當今社會所倡導的核心價值觀所淘汰,部分長輩認為網絡是家庭道德教育的對立面,信息技術的發展造成了家庭代際之間的誤解、冷漠、分歧。
三、三喻文化中中國家庭道德教育問題的對策
道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內容,關系到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關系到社會道德風尚的建設,關系到個人良好道德修養的培養。對于在家庭道德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必須及時分析和解決,與家庭成員進行溝通和進行正確引導,從而促進家庭和諧,維護社會穩定。
(1)傳統家庭道德雖然具有一定歷史局限性和封建因素,但其中的家庭美德如父慈子孝、相敬如賓、尊老愛幼、鄰里團結、誠實守信等,自古至今起著維系家庭和諧穩定的作用。因此,前喻文化時期的家庭道德教育是當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來源和依據,仍具有家庭教化作用,后輩應重新審視長輩的生活方式與閱歷經驗,吸收其豐富的德育經驗,對傳統家庭道德進行“揚棄”,汲取與傳承家庭美德,將其與時代發展相結合,使之在形式和內容上符合社會主流,形成代代相傳且與時俱進的家庭道德。
(2)在并喻文化中,“長輩們交往過程中的一言一行、父母對于孩子的言傳身教、父母為孩子制定的孰可為孰不可為的家規等,都將或多或少內化成孩子的行為本能”。[4]因此,父母需要在家庭德育過程中以身立范,在后輩道德觀念的形成和品格的塑造中起到潤物細無聲、耳濡目染的作用。如在家中照顧老人或定期回鄉看望老人,與子女一同參與家務,帶領子女參加志愿者活動,和鄰居友好相處,教予后輩何謂孝、何謂勤、何謂善、何謂睦鄰,何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詮釋家庭道德教育的真正意義。后輩在長輩的正確引導中豐富了精神生活,提高了精神境界,繼承并踐行良好的家庭道德。
(3)在后喻文化中,代際之間在道德上需要平等的溝通和充分的信任。一方面長輩要虛心向后輩學習,轉變舊觀念,提升自身素質,與時俱進,爭取融入后輩,和他們探討更多的共同話題;另一方面則需要后輩進行“文化反哺”,耐心向長輩介紹新事物,通過新媒介向他們傳達新時代下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傳統家庭美德,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前一輩。
(4)借著時代優勢,首先,應在學校的系統教育中以家庭德育作為輔導手段,使學生在課堂上加深對家庭道德教育的理解;其次,社會媒體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通過各種新型媒介,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加大對家庭美德的宣傳力度,對違背社會道德的滑坡現象積極發揮其社會監督與導向作用;最后,把家庭道德教育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層面,通過法律手段將家庭道德規范化,使人們在尊重和敬畏中實踐家庭道德,發揚家庭美德,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四、結語
在三喻文化并存的社會里,中國家庭道德教育的模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發生著變化。家庭道德的繼承與發展需要所有家庭成員的積極參與,在面對代際間的矛盾和沖突時,要正面分析問題并尋找解決方案。通過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成員才得以正確的道德引導、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念、塑造良好的人生品格、提高精神境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增添不竭的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M].周曉虹,周怡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7.
[2]李萍.現代道德教育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219.
[3]李凌凌,郭晨.后喻文化:信息時代的文化反哺[J].新聞愛好者,2016(6):37-41.
[4]歐陽鵬,胡弼成.家庭德育:為人一生的發展奠基[J].大學教育科學,2018(4).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