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利用課本插圖優化文言文教學的方法,建議教師用課本插圖喚起學生閱讀原動力,拓寬文本深度解讀能力,提升讀寫訓練想象張力,從而推動文言文教學的多維度深化,優化文言文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本插圖 文言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083-02
統編教材自2016年啟用起,便以一種全新的姿態呈現在師生面前。統編教材分類板塊更分明,更注重學生全方位語文素養的提升。北京大學教授、統編教材主編溫儒敏指出,語文課應注重兩個延伸:往課外閱讀延伸,往語文生活延伸。當前,在現代文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精讀課文到自讀課文以及課外閱讀的延伸,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在文言文教學中,是仍沿用現代文的教學形式,還是另辟蹊徑,改變目前一字一句串講的尷尬境地,還原它的價值和意義?這是筆者從教以來一直思考的命題。
統編教材中的插圖形式多樣,從形式上分有寫意繪畫、簡筆勾勒、高清攝影、舊照還原等;從內容上分有人物肖像、山水風光、風土人情、事件刻畫等。翻閱統編教材七年級到九年級的課本,文言文篇目附有插圖的有《陳太丘與友期行》《〈論語〉十二章》《狼》《賣油翁》《木蘭詩》《河中石獸》《愚公移山》《桃花源記》《〈莊子〉二則》《賣炭翁》《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曹劌論戰》。這些插圖直觀、形象、可感,是對課文的解讀和補充。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好的課文插圖是課本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加強對讀者的感染力,加深讀者的印象,使讀者認識得更清楚,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點綴。”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合理利用課本插圖,或許對文言文教學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帶著這樣的設想,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一、利用課本插圖,喚起學生閱讀原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階段的學生,只要喚起他們的閱讀原動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他們在課堂上往往就能夠專注,就會呈現出無限的可能性。教師想要利用課本插圖喚起學生閱讀的源動力,需要找到插畫和文本的合理切入點。
(一)教師要樹立備圖意識
以七年級下冊《河中石獸》為例,該文插圖中畫著三個人物,講學家、老河兵、寺僧,三人立在河邊,談論該到何處尋找沉入河底的石獸。在插圖的左側,老河兵的右腳踩在石獸之上,結合文本,可以看出老河兵在正確判斷落點后,將石獸順利打撈出水。從事情的結局來看,寺僧、講學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見識。教師可根據這幅插圖,布置預習作業:認真觀察畫面,結合文章具體內容,談談從三人的身上,你獲得怎樣的啟示?
七年級學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根據學習認知規律,他們更喜歡直觀可感的具象。相比之下,圖片比文字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教師布置這道預習作業,旨在引導學生關注插圖中的細節刻畫,如老河兵爽朗的笑、與講學家的穿著對比等,都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對應的語句“一講學家設帳寺中,聞之笑曰”“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人物的表情、動作反映其豐富的內心世界,這兩次笑意味深長。講學家自恃博聞廣記,“究物理”,由理論知識推斷實際,一知半解卻又好為人師,自覺高明而輕視他人。插圖中講學家穿著長衫,搖著折扇,一派文人雅士裝扮,哪里曾下河去實測探明河床情況呢,又怎么能合理推斷出石獸的走向呢?老河兵不同,他穿著草鞋,握著鐵鍬,帶著自信淳樸的憨笑,常年與河道打交道,經驗豐富,在實踐基礎之上再用理論推斷,終于準確地找到了石獸。
學生可以通過把握插圖中兩個主要人物細節刻畫的不同之處,反推出人物個性,通過講述這一事理,得出文章主題。學生找到的不同點越多,對文本的解讀也就越透徹。可以說,預習從插圖入手,以倒推逆向思考的形式推進文本理解,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二)以插圖作為導語,精準又新穎
導語在教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導語,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平時教師大量翻閱課外資料為一則導語絞盡腦汁,殊不知,課本本身就有很多寶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這需要教師用智慧去合理辨析并有效運用。
如教授七年級下冊《木蘭詩》時,教師先讓學生觀察插圖,將插圖設計成為導語。學生自然會關注木蘭的穿著打扮和動作,教師再引導學生談她當時的身份。可抓住“木蘭是英雄”的切入點,和木蘭本身的女兒情懷,進行矛盾式賞析,以全新多面的視角看待木蘭這一人物形象。教師設計導語:(先觀察插圖,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再總結)插圖中,花木蘭英姿颯爽,手握弓箭,向遠處眺望,旁邊陪伴她的,是她的戰馬。這樣的穿戴和姿勢,可以看出木蘭是一位征戰疆場、保家衛國的英雄。在這樣的英雄情懷背后,我們還能看到她的另一面嗎?今天我們用矛盾式賞析法學習《木蘭詩》,感受多面的花木蘭。
再如,教授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教師設計以下導語:如果讓我們用一句話來形容某個地方很美麗,我們可能會說“這是我心中的桃花源”;如果給我們一支筆畫出心中的桃花源,畫中應該有什么呢?(學生想象并回答)觀察課文的插圖,說說在畫里,你看到了什么?
由插圖推進的導語,旨在給文言文教學增添一點趣味,留出更多的想象空間,將繪畫和文學這兩種較為抽象的藝術形式相結合,以圖讀文。
二、妙用課本插圖,拓寬文本深度解讀能力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撬動地球。”巧用課本插圖這個“支點”,同樣可以走近文本,深入解讀,以圖懂文。
同樣是在《桃花源記》的教學中,教師可用問題“在《桃花源記》的插圖里,你看到了什么,和文中哪些句子相照應”貫穿全文。如果只是單純串講,即使學生完全理解字詞,也很難體會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深意。經由畫面傳遞,學生可以從任意一個角度展開想象。筆者選取幾位學生課堂上的表達進行展示。
生1:一葉扁舟,停泊于曲折蜿蜒的溪邊,桃林深處,小徑時隱時現,撥開桃枝,走進去,桃枝仿佛長有手腳般,密密匝匝垂擺下來,來時的路竟隱沒其中,再遍尋不著。這和文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欲窮其林”相照應。
生2:穿過桃林,看到山中有個洞口,隱隱約約透出微光。穿越最初的狹窄逼仄,一切變得豁然開朗。層巒疊嶂,煙霧橫斜,從整個畫面看,真有“白云生處有人家”之感。這和文中“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豁然開朗”相照應。
生3:有人耕田,有人放牛,有人砍柴……房屋錯落有致,看上去很安靜祥和,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往來種作”相照應。
畫面上的云霧深處、小橋人家都給人以安靜平和之感,以圖識文,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不難感受到這是一幅遠離戰亂、自給自足、老幼怡然的世外桃源的圖景。文末,位高權重的太守遍尋不著桃花源,高尚雅士劉子冀計劃踏上尋找之旅,也未果,引導學生縱深思考。清溪、桃林、田園、垂柳,春風蕩漾、雞犬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得,這是陶淵明想而未得的社會圖景,雖不可實現,確是其竭盡一生不懈的追求。學生能理解到這個層面,應該說,對該文已經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
三、活用課本插圖,提升讀寫訓練想象張力
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煉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要想寫好作文,就必須思想先行。活用課本插圖,充分發揮想象,進行讀寫訓練,不失為文言文讀寫結合的高度融合。
敘述性較強的文言文非常適合進行讓學生發揮想象將插圖用白話故事的形式展現出來的寫作訓練。敘述的過程中除了必要的對重點文言字詞的準確理解外,更要充實內容,補充對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等的描寫。這既是文本閱讀的初解讀,更是個性寫作的再創造。由插圖一個點生發,延伸到多點多面,應該說是文言文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的最佳方式。
以七年級下冊《狼》為例。原文故事性強,短小精悍,改寫難度較低,有利于學生發揮想象力,形成頭腦風暴,以圖寫文。以下是學生的習作片段。
生4:屠戶右手舉起,緊握屠刀。兩腿略微彎曲,做出防御姿勢。表面上看,面色如常,勇武有力,實際上他的心在“砰砰”狂跳。不知與他對峙的狼有沒有看出他右手的微微顫抖。屠戶用余光掃了掃四周,發現只有一只狼,另一只不知所蹤。眼前的狼絲毫沒有畏懼的神色,眼睛泛著綠光,不急不躁,盯著屠戶瞧。越瞧,屠戶的心里越是發毛,他來不及細想,只覺得腦門一熱,豪氣上涌。“不行,必須快刀斬亂麻”,說時遲那時快,一場決斗就要開始了……
生5:狼靜靜地蹲著,神情好像很安詳。屠戶感到奇怪,心想,這畜生到底在干嘛?屠戶摸不透狼的想法,猶豫著不敢上前,握著屠刀的右手也遲遲不敢舉起。狼還是一動不動,不僅如此,還閉上了眼睛,好像睡著了。它在賣什么關子?屠戶更疑惑了。一時之間,狼不動,人亦不動。不一會兒,趁著月色,屠戶隱約找尋到狼面部有一絲微光。狼在假睡!這狡猾的雜種!屠戶發現了狼的陰謀,它居然想使詐,細思極恐,決定先下手為強。他突然狂叫一聲,高高躍起,一刀砍向狼的面部。擊中目標后,他乘勝追擊,把一輩子練就的屠宰絕學悉數用上,幾刀就把狼給結果了。
類似的以圖寫文還可以在教學《陳太丘與友期行》《智取生辰綱》《范進中舉》《曹劌論戰》等課文時展開。以圖導文,以圖識文,以圖寫文,三個環節螺旋式縱深,將語文素養的各個基本要素分而化之,由點及面,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形成體系。
在對統編教材近三年的教學嘗試中,筆者欣喜地發現,學生對文言文不再有較嚴重的畏難情緒,課堂上學生有問可答,不只是語文基礎較好的群體,還兼顧到更廣的大眾面。插圖融入文言文教學的形式獲得了較好的反饋,為教學提供了一個巧妙的切入點,真正做到吃透課本,全方位解讀教材。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繼續運用課本插圖,優化文言文教學,使課堂演繹更多的精彩,使學生思維更靈動多元。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黃秋燕.初中語文課內閱讀教學中插圖的有效運用——基于部編人教版教材分析[J].課外語文,2019(3)
作者簡介:韋海靜(1979—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基礎教育研究。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