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果實和種子》一課為教學案例,論述案例的背景以及具體教學過程,針對課堂中出現(xiàn)的“預設之外”的問題提出幾點反思:下足功夫,扎實備課;鼓勵提問,鎖定精彩;預設之外,綻放異彩。
【關(guān)鍵詞】預設 課堂生成 小學科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A-0138-02
教師在授課時,總是希望所有的學生都能聽從指令,將課堂控制在預設之內(nèi)。但學生是一個個生命個體,他們帶著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思考、興趣參與課堂教學,教師不可能做到把每一堂課都打造得盡善盡美,總會有一些預設之外的“意外”發(fā)生。正如《科學課程標準解讀》中的一段話:“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尤其對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來說,更是無法預測將會出現(xiàn)什么結(jié)果,即使是過程,也很難完全預設與控制。”面對科學課堂的“意外”,教師運用智慧巧妙處理,化弊為利,為我所用,可以讓課堂綻放出異樣的精彩!本文以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果實和種子》一課為案例,針對學生提出的意外的問題——“香蕉是果實么”等,展開課堂生成的相關(guān)思考。
一、案例背景
日常教學中,課堂是師生共同參與活動的場所,是充分展示學生認知和思維的主陣地。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的技巧并不在于預見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判斷,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新課程背景下的科學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也是一個充分展現(xiàn)師生智慧的平臺,同時科學課堂的開放性很強,學生思維“旁逸斜出”的現(xiàn)象十分常見。面對課堂中的棘手問題,教師常用的對策是遵循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或是置之不理,或是告知學生留到課后再研究。為了減少意外的發(fā)生,教師千方百計地把課“做”圓滿,不容許有任何差池。
二、案例描述
在教學《果實和種子》這一課之前,筆者給孩子們布置了一項任務:“請把自己認為是果實的植物帶到教室來,我們來舉辦一個‘果實展覽會。”話音剛落,孩子們就開始嘰嘰喳喳討論起來了:“我要帶蘋果。”“我要帶西紅柿。”“我要帶花生。”……看到他們熱烈的討論狀態(tài),筆者對第二天的果實展覽會充滿了期待。
第二天,筆者一進教室,就有幾個孩子立刻圍了過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老師,你看我?guī)У墓麑崱!薄袄蠋煟憧次业摹!边B平時最不認真的濤濤(化名)也湊了過來:“老師,我?guī)砹碎僮印!惫P者向他們伸出大拇指:“你們真棒,等會兒我們一起參觀大家?guī)淼墓麑嵃桑 睊咭暳艘幌陆淌遥P者發(fā)現(xiàn)孩子們帶來的植物種類還真是豐富,水果、蔬菜、五谷,應有盡有。接下來,筆者請每個小組將組內(nèi)帶來的所有“果實”都擺放在實驗臺中央,并在旁邊放上一個寫有相應名稱的標簽,然后全部孩子圍成里外兩個大圈,逐一去參觀展出的“果實”。
大家伙正饒有興致地觀察著,突然有一個聲音響了起來:“我覺得胡蘿卜不是果實。”原來是班里的“百科通”,他指著第2組的胡蘿卜嚴肅地說:“胡蘿卜是植物的根,雖然是用來食用的,但它并不是果實。”“我覺得第4組的土豆也不是果實。”另一個孩子也提出見解。
其他孩子也開始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聽著他們激烈的討論,筆者沒有著急表態(tài),而是讓所有孩子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才說:“大家?guī)淼倪@些都是果實么?有一些‘果實讓某些同學產(chǎn)生了質(zhì)疑,那到底什么樣的才叫果實呢?如果從外部判斷不出來,我們可以用小刀將它切開,從內(nèi)部去找答案。”
孩子們一聽馬上開始動手探究。不一會兒,一只只小手舉了起來,他們自信地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我發(fā)現(xiàn)它們大多數(shù)里面都有種子,種子可以用來播種,這樣就會長出新的植物。”
“有的果實我們是吃種子外面的果肉,有的是吃種子。”
“土豆里面沒有種子。”
筆者覺得目的已經(jīng)達到了,便問:“那現(xiàn)在你們覺得什么樣的才叫果實呢?果實有沒有什么共同特征啊?”
“果實一般都有果皮,里面有種子。”大多數(shù)孩子異口同聲地答道。
就在筆者心里為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順利完成而暗自得意,正要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教學時,突然注意到教室里有一只高高舉起的小手。
“你有什么問題嗎?”筆者問。
“老師,我想問香蕉是果實么?它的種子在哪里?”一個叫雅雅(化名)的小女孩問道。
“香蕉芯里面的小黑點就是它的種子啊!”班里的“百科通”馬上出來解答。
“那我把香蕉里的小黑點種下去會長出小香蕉苗嗎?”
“不能,我種過,沒有長出來。”一個小男孩說。
“如果這樣的話,香蕉里面的小黑點就不是種子呀!”
“其他同學對這個問題有研究嗎?”筆者順勢問道。
孩子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起來了。
“老師,我還有個疑惑,只有里面有種子的才叫果實么?那鳳梨就不能稱為果實了。可是,我覺得它應該也屬于果實啊。”又有孩子提出了新的問題,其他孩子一聽都把目光轉(zhuǎn)向了筆者。由于課前準備不充分,筆者一下子也不能肯定地給出答案,這怎么下臺呢?看著全班的孩子都在閃著期待的目光,筆者以退為進,把問題拋給孩子,讓他們自己思考如何去解決:“有沒有同學課前預習的時候?qū)@些問題有研究啊?”
全班默然。想著還要完成接下來的教學任務,筆者思量著該不該草草收場:“下課后我們?nèi)ゲ橐徊橘Y料,或者去咨詢中學的生物老師。”這些辦法都行得通,但又不是最佳方案。
這時,一個叫小帥(化名)的小男孩舉起了小手。
“你來說說吧。”
“剛剛有同學說他種過香蕉沒有成功,但我們大部分人沒有試過,我覺得我們可以親手去種一種香蕉,過一段時間看看到底能不能長出新的植物。”
對,親自種一種,看一看能不能發(fā)芽,這個單元不就有一項種植任務嗎?可以讓孩子們同時種下香蕉進行觀察。
“像鳳梨這樣的我們可以去網(wǎng)上查資料了解它的果是怎樣結(jié)出來的。”又有一個孩子提出了新主意。
“可能并不是只有里面有種子的才能稱為果實,我們應該多查找資料去了解,也可以去詢問專家。”“百科通”非常認真地說。他的話音剛落,孩子們一個個開始出謀劃策,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都在積極思考。
“剛才同學們提出了很多問題和解決方案,現(xiàn)在我們按小組選擇你們想要研究的問題,然后討論解決方案并制訂好計劃。”筆者順勢組織孩子合作商議、分組探究。小組活動中,孩子們迅速確定好想要研究的問題,并合作完成任務計劃表。
三、課后反思
下課鈴聲響起,這一堂課的問題雖然未能完滿解決,但是經(jīng)過一番互動,問題成功變身探究活動的主題,使得課堂的狀態(tài)沒有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fā)展。然而,因為課堂中學生“意外”生出一些問題,筆者對自身的教學行為作了若干反思。
(一)下足功夫,扎實備課
作為新課程改革一大亮點的小學科學是一門綜合性、探究性、開放性的課程,它融合了物理、生物、化學以及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因此,科學任課教師需要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yǎng),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看似簡單的一節(jié)課,也需要教師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和一定的科學技能。但在實際教學中,由于教師備課不足,有時會在課堂上因?qū)W生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而不知所措,有時對一些現(xiàn)象無法給學生一個合理的解釋。就像這節(jié)課上,當筆者面對孩子們一個個這樣那樣的問題,心里有的竟是自己都不確定的解釋。如果課前筆者多查閱資料充分了解果實的概念及分類,明確關(guān)于香蕉和鳳梨這樣特殊的果實的特點,那么在課堂上應對意外問題就會游刃有余。由此可見,一個優(yōu)秀的科學教師一定要在備課上下足功夫,而且不僅僅針對課本知識備課,在平時也要注意課外知識的積累,要時刻準備解答學生的各種問題。
(二)鼓勵提問,鎖定精彩
這節(jié)課上,當學生提出“香蕉是果實么”“鳳梨能不能稱為果實”等問題時,教師應做的是正視,而不是忽視,如此反應才能讓學生暢所欲言地提出自己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雖然課堂不會總保持熱鬧的小組合作討論狀態(tài),但學生在靜思默想中,不斷出現(xiàn)問題、困惑,交流成了一種迫切的、必不可少的需要。思維火花的碰撞鎖定精彩,又引發(fā)學生的再思考,到最后解決方案的制定已成為他們內(nèi)在的渴求與需要。
“科學發(fā)現(xiàn),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將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的提問成為課堂上必不可少的活動。課堂是動態(tài)的,這就不可避免有意外生成,包括智慧的點燃、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以及讓教師始料未及的問題,它們有的擾亂了原有教學計劃,有的看似怪誕、不可理喻,讓人難以招架。面對這些課堂意外,掌握它們“生殺大權(quán)”的教師該如何定奪呢?正確的思路是,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去提問,而且要引導學生主動提問。當學生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時,教師千萬不要直接一頓呵斥、責備,將他們的好奇心扼殺;也不能簡單應付,以防打消學生深入探究的欲望。鼓勵提問,能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并讓他們有機會嘗試用已有的經(jīng)驗去解決問題,親身經(jīng)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三)預設之外,綻放異彩
作為一種有目標有計劃的活動,課堂教學能夠獲得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教師在課前能夠?qū)ψ约旱慕虒W任務有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即做好預設,然后在課堂上充分帶動學生進入自己的預設,從而順利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但教學是一個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學生不是配角,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角,他們會不斷提出自己的疑問、想法、創(chuàng)見等。在本課中,筆者遇到了和預設相去甚遠的問題。經(jīng)過一番思量,筆者利用了這次意外的“生成”,將主動權(quán)交給了學生。事實證明,讓學生主動去探究,能激發(fā)他們思維的精彩火花,維持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成就了課堂的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缺一不可的兩翼,“預設之外,綻放異彩”,應該是預設與生成之間關(guān)系的最好詮釋。
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shù)。科學課堂上瞬息萬變,沒有一種教學設計可以以不變應萬變。教師應妥善處理好教學過程中預設之外的問題,巧妙化解尷尬,并將其轉(zhuǎn)化為有效的課堂資源,這樣才能收獲更加精彩的課堂!
作者簡介:羅瑞敏(1987— ),女,河南新蔡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科學教學。
(責編 黃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