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慧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水平的日益提升,許多新穎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涌現了出來。思維導圖就是其中之一。在實際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基于思維導圖去學習知識,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將從思維導圖在教學中的優越性和應用策略兩個方面闡述如何在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實現教與學的效能倍增。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道德與法治;策略分析;效能倍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因時制宜地引入思維導圖這一工具,能夠使學生基于理論知識的掌握,更進一步地獲得思維方面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能使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積極性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由于思維導圖的輔助,學生能更加清晰地去審視自己已學過的知識,并在腦中形成系統的知識架構,更好地把握各知識點間的聯系。那么,具體來說,教師該如何在日常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呢?本文將重點對此分析。
一、思維導圖與“知識樹”的對比分析
在運用思維導圖之前,教師首先要弄懂思維導圖的具體概念。這主要是因為,說起思維導圖,不少教師很容易將其與“知識樹”混淆,以至于教師會輕視思維導圖的作用。其實這兩者是有很大差異的,作用也有較大的差別。所謂思維導圖,顧名思義,就是引導人更好地對知識進行記憶和思考的圖形。從記錄內容的角度去看,思維導圖需要用到的文字較少,教師或者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的時候,只需從知識內容中提取關鍵詞,然后記錄到思維導圖上即可;此外,人類的思維方式是呈放射狀的,而在思維導圖上,知識點的呈現方式也呈放射狀,換言之,思維導圖所呈現的內容與人類的思維方式是相契合的,所以能有效深化人們的記憶;從大腦開發的角度去看,思維導圖具有圖文并茂的特點,有利于人的全腦開發,并推動人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從表現形式去看,思維導圖對人的思維方式以及思考模式進行展現。反觀“知識樹”,它需要大量的文字來呈現知識內容,從思維方式去看,“知識樹”的思維方式呈線狀,比較單一;從大腦開發的角度去看,“知識樹”主要依靠的是使用者的左腦記憶。如果放在小學時期,教師利用“知識樹”引導學生學習是比較方便、適用的,因為小學時期涉及的知識點較少,且涉及的知識也相對簡單。但是初中不一樣,初中道德與法治涉及的知識有很多,且內容也比較復雜,“知識樹”并不是十分適用。
二、思維導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中的應用策略
(一)利用思維導圖對課前準備工作進行優化
在課前備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對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進行梳理。利用不同顏色的符號或者圖形去表示不同的知識點,之后再用不同顏色的線段對這些知識點進行鏈接。這樣一來,原本零散的知識點,會以系統的、圖文并茂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眼前,從而使學生更加清晰、明了地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認識與學習。
在教學《青春的情緒》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在備課階段,用不同顏色的符號對青春期學生的基本情緒進行標識,如用紅色代表喜悅這一情緒、用灰色代表哀傷這一情緒、用黑色代表恐懼這一情緒。之后,教師再用不同顏色的線段將這些情緒連接在一起,與此同時,這些不同顏色的線段還能表示不同的轉換過程。如,喜悅與哀傷之間的轉變,可以用紅灰的彩線表示,這條線上要留出一些空間,以便后續正式教學的時候,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導致這兩種情緒互相轉換的可能因素進行思考。在正式上課的時候,教師可通過電子課件將之前做好的思維導圖呈現給學生,這樣做,能夠省去教師板書的時間,從而顯著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此同時,還能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個相對清晰、精準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二)利用思維導圖對課堂教學效率進行提升
思維導圖不僅包括生動、形象的圖形表示,同時還涵蓋了簡單扼要的文字描述,它有效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中段落式文字教學的方式,能夠有效激活學生學習新知的動力,集中其注意力,提高其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性,從而極大地提升教學效率。此外,思維導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隨著學生思維能力的成長,教師的教學效率也可以獲得更進一步提升,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
在教學《“我”和“我們”》第一框“集體生活邀請我”的時候,教師可利用電子課件或者電子白板畫一個大圓圈,并告訴學生,該圓圈代表“我們”這個集體,之后,再在這個大圓圈內畫出若干小圓圈,然后告訴學生,這些小圓圈代表“我”,也就是個體。通過簡單的演示,學生很容易能明白集體與個體之間的聯系,理解集體是人們聯合起來的有組織的整體。之后,教師可分別在代表集體的大圓圈處以及代表個體的小圓圈處留下一些空白,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集體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個人可以從集體中獲得什么,集體又可以對個人產生什么影響這樣的兩個主要問題。教師立足學生給出的答案進行總結和整理,從中甄選出代表性較強的答案,以抽取關鍵詞的方式標注到對應的位置。在該過程中,教師根據課本上的重、難點,不斷依據學生的回答對思維導圖進行修整,最終幫助學生理解集體力量和個人力量的關系。于是,師生共同努力圓滿完成針對該課內容的思維導圖制作。基于上述背景,學生對這一課的印象會更加深刻,與此同時,還能基于思維導圖的制作,在腦中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這對學生切實理解和認知這一課的內容是十分有益的。在這基礎上,學生在后續對這一課進行復習時,腦中也容易產生之前與教師一同制作思維導圖的場景,并順利聯想到思維導圖上的內容,從而有效提升其復習效率。
總之,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基于思維導圖的制作開展教學活動,能夠促使學生將各知識點有效勾連在一起,并于腦中構建出知識體系,繼而幫助學生明確這些知識點間的相互關系。如此,學生在后續答題或者完成作業的時候,思路會非常清晰,從而能提高學生答題的準確度,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速度,這對學生自信心的樹立十分有益,繼而對后續教學工作的開展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
(三)利用思維導圖對學生的創新力進行開發
古語有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思維導圖絕非只是教師個人開展教學活動的一樣工具,它還應當是輔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的一樣工具。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除了要積極利用思維導圖組織教學以外,還應積極引導學生去制作思維導圖,這樣做,不僅能更進一步地深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認識,還能推動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教學《青春飛揚》這一內容之前,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眾所周知,預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學生切實掌握知識有著重要意義。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需要基于自身對課本內容的掌握情況,獨立制作思維導圖,之后要將思維導圖上交給教師。教師在收到學生的思維導圖以后,要對這些思維導圖的不足進行總結和整理,然后在正式教學時,再結合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講解怎樣合理地對思維導圖進行繪制,這樣,不僅能有效加深學生對該課知識的印象,同時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制作思維導圖的能力。基于此,教師在講解新知的時候,會更容易為學生所理解和接受。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針對各知識點間的關系,對自己的思維導圖進行現場修正,借此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使其及時發現自己在思維導圖制作上以及在知識理解上的問題,以提高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對問題進行解決的能力,一定程度上開發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自己之前所制作的思維導圖進行修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自信,與此同時,還在真正意義上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體的位置,使學生的個性以及能動性得到了發揮,這對其學習興趣的提升十分有利。
(四)利用思維導圖對因材施教理念進行貫徹
眾所周知,個體差異是必然存在的,由于知識儲備、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諸多因素的不同,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時候,往往會有不同的表現。對此,教師在利用思維導圖施教時,一定要重視這一點,要充分尊重學生間的差異,積極貫徹因材施教理念。如果教師利用統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教育,勢必會削弱一些學生參與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影響課堂教學的質量。
從制作思維導圖的角度去看,不同學生所制作出的思維導圖的質量是不同的。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在制作思維導圖時,能在繪制出基本理論知識架構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提出一些與其所繪制的知識內容相關的、具有發散性的問題。但是有的學生,學習成績較差、繪圖能力也不高,這使得其在繪制內容較為復雜的思維導圖時,會表現得非常乏力。對此,教師必須做到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與能力狀況,要因人而異地向學生提要求,并立足學生實際的水平,對其進行客觀、積極的評價。如,針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只要他們能相對清楚地將相應章節的基本理論知識間的關系表示出來,教師就應對其予以肯定和表揚。當然,之后,教師可再有針對性地引導這些學生對自己的思維導圖進行修正,以提高其對思維導圖這一工具的掌控程度。總之,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切莫只對學生進行橫向比較,而是應當充分關注各層次學生的進步程度,也就是從縱向去關注和評價所有層次的學生。
總而言之,思維導圖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有效開展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還能對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因此,廣大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對思維導圖這一工具予以充分重視,加強對其進行研究,以便能切實有效地將其貫徹到實際的教學中。
參考文獻:
[1]郭雪梅.思維導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農家參謀,2018(17):167.
[2]毛雪芳.思維導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揚州大學,2018.
[3]潘軍安.思維導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8(5):79.
[4]李巧琴.思維導圖在七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7(3):77-7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