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鈺瀛
摘 要:傳統的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分工不明、問題設置不合理等,從而嚴重限制了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發揮,對于初中數學教學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基于此,以提升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途徑為研究對象,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提升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途徑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各行各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工作內容也越來越復雜,僅靠個人單槍匹馬,已經難以滿足實際工作要求,團隊協作重要性因此日益凸顯。在初中數學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并采取有效措施進一步提升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對于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促進學生學業實現更好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科學設置小組合作問題
問題是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驅動力,小學合作學習的過程即是學生發揮集體智慧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為確保小組合作學習得以順利進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求初中數學教師科學設置小組合作問題,借助問題促進合作小組內部交流,實現共同進步。具體來說,在設置小組合作問題時,需要重點突出“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循序漸進的特點,從而跟隨問題逐步深入討論過程,切實體會到合作探索研究的樂趣,同時相對于以往小組合作問題設置“過于簡單沒有討論價值”或“難度過大討論不出結果”,這種設置小組合作問題討論的方式更加貼合學生實際,更有助于激發學生探討學習積極性。例如在進行“一次函數”教學時,為加強學生對一次函數的應用,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合作小組問題,某商店一商品進價為6元,每件按照8元銷售,每天可以銷售100件,經過商家分析銷售記錄發現,該商品每降價0.1元,每天可以在原來銷售數額基礎上再多銷售10件,試求該商品每天銷售的利潤與降價之間的關系?為更好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可以設置以下三個小問題供學習小組進行討論:一是該商品成本、售價、利潤是什么關系?二是如果商品不降價,每件利潤是多少?三是假設每件商品降價x元,商品利潤是多少?從而引導學生先從一個個小問題入手,通過小組合作不斷深入討論解決,加強組內合作交流,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內合作分工
要想實現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提升,必然需要發揮出小組合作團隊力量,而想要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要做好合理分工。正如《西游記》中的師徒一樣,正是四人各自做好了不同分工,才能成功到達西天,獲取真經。傳統的小組合作學習由于缺乏合理的分工,在實際開展過程中,看似整個課堂“熱鬧非凡”“討論學習氣氛濃厚”,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由于小組內沒有做好科學合理分工,因此整體討論雖然很熱鬧,但討論秩序卻非常混亂,小組內學生不知如何進行合作,尤其是對于學困生而言,很多時候都是看著學優生與中等生進行討論,自己很難參與其中,這顯然違背了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初衷,不利于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提升。因此需要教師做好對學生小組內合作分工的引導,有效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例如在進行“概率與統計”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小組合作學習需要討論解決的問題:現共有x個人,每兩個人握手一次,試統計一共要握幾次手?握手次數隨著人數的改變有何規律?然后要求學生進行討論。由于教師是按照學生學習層次進行的分組,因此為保證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參與到學習討論中來,教師除了要求學生投票選擇小組組長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學困生扮演“握手的人”,互相兩兩握手,由中等生、學優生觀察思考,然后共同討論分析得出結果,在本次小組討論中,通過做好不同的分工,有效規范了合作討論的秩序,促使小組合作學習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三、做好小組合作學習的總結與評價
教師在引導學生完成小組合作學習,并得到正確的結論后,并不意味著學習討論已經結束,還需要教師根據不同學習小組表現情況,作出統一的總結與評價。所謂總結,即是將不同小組討論成果集中進行總結,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進一步鞏固學生討論成果。而評價則應遵循公平、公開、公正原則,首先對小組個人表現突出的學生給予必要的鼓勵、肯定,而對表現相對較差的學生個體,教師應語氣和緩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處,有效維護其自尊心,避免打擊其積極性。同時還要立足于合作小組整體,從小組合作深入程度、團結程度、是否具有創新意識等角度出發,予以其公正合理的評價,有利于提升其團隊榮譽感,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方式,能夠有效凸顯出學生學習主體性,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為了更好地發揮出小組合作這一輔助教學的作用價值,需要采取有效策略,進一步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未來學業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寅玲.初中數學課堂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J].中外交流,2016(30):23.
[2]陳春生.提高中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有效性的措施探討[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29):14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