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良
【摘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構建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課堂教學效率高不高,好不好,不但取決于教師如何教,而且取決于學生怎樣學。文章從現象分析導入對學習興趣的探討,介紹了幾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做法,希望能為中學歷史教學提供些微參考。
【關鍵詞】歷史教學;課堂氛圍;激發興趣;途徑與手段
一、現狀與分析
2012年秋季學期,因工作需要,我有幸在教了27年語文后改教歷史,發現初中生對歷史課存在嚴重的厭學或偏科現象,厭學面或偏科面之大甚至超過語文學科,兩極分化特別嚴重,教學質量也越來越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學生的思想認識有偏差。在學生腦海中,認為“歷史是副科”的思想根深蒂固。《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規定歷史周課時量只有2節,課時量少,平均每天不到1節,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傳統中考科目每周5-6節相比,還不到它們一半的周課時量,造成學生認識出現偏差,直接導致學生學習力不強的局面。
二是學生學習力度不夠。近年來,隨著中考改革的不斷深入,桂林中考歷史科目賦分已提到了60分,與其他地區大致相當,賦分差距不大,但與語文、數學、英語等傳統中考科目賦分120分相比,歷史只有它們的一半,賦分低,占比不高,分量不重,以致學生重視度不高,學習力度、深度和廣度都不夠,花在歷史上的時間很少,都被其他科目擠占了。
三是教材理解記憶難度大。歷史內容源遠流長,時空跨度大,上至上古,下至現當代,與學生生活差距大,讓學生穿越時空去理解困難大。教材中呈現的史實只是梗概,條條框框,沒有情節和過程,大量的文物、遺址、繪畫、地圖、圖表等輔助插圖又了無生氣,枯燥無味,學生學習提不起興趣。同時,《課標》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多,重難點多,要求記憶的知識多,以致學生考試測驗往往得分低,挫傷了學生的積極性,造成兩極分化嚴重。
四是學生復習方法不當。學生課后幾乎不復習歷史,作業多是挑肥揀瘦的,只做客觀題,不做主觀題,只做易題,不做難題,部分學生經常不交作業。“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碰到考試測驗時,多數學生是“臨陣磨槍”,得來的成績也不真實,帶有很大的偶得性,得來容易,忘記也快。
二、問題與解決
當歷史老師了,而且教的是初三畢業班歷史,沒有初一初二的基礎,責任重大,關乎學生命運、家庭前途,稍有不慎就會誤人子弟,是壓力也是挑戰。“教什么?怎樣教?如何才算教得好?”“能不能用教語文的方法教歷史?”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逼迫著我,讓我陷入冥思苦想之中,畢竟歷史不同于語文,學科不同,教法各異,不能生搬硬套,搞“拿來主義”。
一是沙場磨煉,提升駕馭課堂的能力。經過一段時間的沙場磨煉、摸爬滾打,學課標,研教材,觀摩課,析重點,破難點,查資料,比異同,選故事,做課件,挑方法,備學生,批作業,等等,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努力終有所獲,學生慢慢地適應了歷史教學,激發了學習熱情,我也提升了課堂的駕馭能力,逐步形成了生動有趣、淺顯易懂的教學風格,獲得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這是對我教學工作的充分肯定。
二是總結反省,找到了一把“金鑰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和家長的肯定是我前進的動力。經過總結反省,發現歷史教學“激趣”環節很重要,它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一把“金鑰匙”,是構建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古今中外,不少名人、學者都對“興趣”進行過精辟論述。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說過:“成功的秘訣在于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也說:“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興趣很重要,成功與興趣有關,興趣距離成功最近。初中生年齡還小,可塑性強,好奇心重,但自控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意志力也比較薄弱,往往憑興趣學習,常常不能持之以恒。
三、途徑與手段
學生“陶陶然樂在其中”,高興學來的東西永不會忘。愛因斯坦說:“我認為對于一切情況,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熱愛歷史,才會在積極持久的學習熱情中獲得能力。《課標》目標之一就是要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改變過分依賴教師和教科書、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勤于動手動腦,培養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實現此目標,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一是用生命激勵生命,用生命影響生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身正,不令而行”,言傳身教很重要。經驗告訴我們,具備淵博學識的教師容易使學生產生仰慕感,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和示范性。一個書法好的語文教師,他所教的班級學生的字就寫得比其他班要好;一個熱愛學生、關心學生、能與學生進行心與心交流的班主任,他的班級往往班風好,學風正,凝聚力強,更容易讓學生喜歡。作為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專業素養,修身立德,用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品德去潛移默化地激勵學生、影響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是探究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最佳切合點,運用神話故事、歷史典故和人文軼事等激發學生的興趣。隨著知識面和社會接觸面的擴大,初中生的興趣廣度大為增加,對新知識尤其感興趣,表現出更強的堅持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穿插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注意力集中,樂而忘返。比如在講授“古代埃及”時,我引入了取材于古代埃及金字塔的電影《盜墓迷城》三部曲(《木乃伊》《木乃伊歸來》《龍帝之墓》)、《魔蝎大帝》等,并播放片段吸引學生的眼球,同時介紹埃及金字塔12大未解之謎之“動植物死后千年不腐”和“第200個跌死的人”,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講“世界三大宗教”時,我插入了西方《圣經》中上帝造人和中國女媧造人的神話故事,以及亞當與夏娃的故事;還結合學生熟悉的《西游記》故事,讓學生思考“唐僧憑什么當領導?孫悟空為什么不行?”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講“文藝復興和新航路的開辟”時,我穿插了名畫《蒙娜麗莎》——揭秘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個性欣賞,以及科學的殉道士喬爾丹諾·布魯諾的現身精神。這些小故事緊扣教材,增強了趣味性,學生興趣相當濃厚,從而輕松地掌握了這些內容。
三是緊扣教材,適時插入一些時政熱點問題,激起學生探討歷史的興趣。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歷史,初中生生性活潑好動,好奇心、求知欲強,對時政要聞特別感興趣,只要老師把握契機,插入得當,就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講到“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時,我就介紹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指出千年古港已經煥然一新,它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港口、地中海第二大港和希臘最大的港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讓它被譽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通往歐洲的門戶。2008年,我國中遠海運集團獲得比港兩個集裝箱碼頭35年的特許經營權,并于2016年收購比雷埃夫斯港務局67%的股份,正式成為比港的經營者。10年間,在中希兩國企業的共同經營下,這顆一度黯淡的海上明珠又重放光芒。講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時,我指著地圖上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問:“你知道我國的第一艘航母的遼寧艦是怎么來的嗎?它是如何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呢?”讓學生探究遼寧艦的前世今生,漫漫回國路,感悟香港商人的赤子之心,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
四是組織歷史課外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強化知識,拓展學習興趣。如組織學生參觀桂林甑皮巖遺址,了解萬年前當地古人類的生活;考察臨桂秧塘飛虎隊遺址和遺跡,見證中美友誼,擦亮熱血青春;春秋游當代著名學者郭沫若稱之為“與長城南北相呼應,同為世界之奇觀”的興安靈渠,感悟秦代古靈渠設計之科學、建筑之精巧;赴興安祭掃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聽講解員介紹英雄們的事跡,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教育學生繼承革命先烈的光榮傳統,弘揚民族精神,報效祖國,圓夢中華等活動。
五是學會表揚,輔以“小恩小惠”激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古語說:“人活一口氣,佛爭一炷香。”表明的是一種態度,人要爭氣,活出尊嚴。在眾人面前獲得表揚是每個人的渴望,學生更是如此。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過:“一句好聽的贊辭能使我不吃不喝活上三個月。”這句話夸張地表達了表揚的無窮魅力。教師適時地表揚并輔以“小恩小惠”激勵,既可增強學生的自信,又可激發學生的興趣,還可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每學期第一節課,我都跟學生說:“期末統考獲得90分以上的前三名,老師給予獎勵,每人德芙巧克力一盒。”從近幾年的激勵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大部分學生喜歡聽我的課,關注歷史的人多了,興趣提升了,優秀的學生在暗中較勁,競爭意識在增強,中考獲得A等、B等、C等成績的學生在逐年增多。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距離成功最近,只要教師緊扣教材,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定能在教學中充分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歷史課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拜曉娟.傾聽學生心聲 關注學生發展 打造高效課堂[J].教書育人,2018(26).
[2]李夢,王海沂.影響初中生學習興趣因素的調查[J].山東教育(中學刊),2005(17).
[3]馬曉霞.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J].甘肅科技縱橫,2005(01):131-13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