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輔導員要準確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協助專業人員有效處理學生心理危機事件。輔導員在處理危機事件或者后續幫扶工作中,或多或少地會感受到當事學生的創傷心理,輔導員也會受到影響,不利于他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危機事件;替代性創傷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13-0177-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3.157
一、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可以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他們的性別、年齡、民族、籍貫,或是社會經濟地位。替代性創傷(VT)這一概念最初是由McCann和Pearlman在1990年提出。該概念是指從事專業心理治療的工作者,在和來訪者的長期互動下,出現了和來訪者相似的病癥,由此推斷心理治療工作者也受到了心理創傷。替代性創傷的主要癥狀表現為:容易疲勞,做噩夢,情緒不穩定,注意力不集中,體力下降,對自己所經歷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懼和絕望,并伴有人際沖突和創傷反應。
(一)替代性創傷的危害
McCann和 Pearlman(1990)指出,替代性創傷最大的危害在于“它會影響個體對整個世界的認識”,這與Maddy(2004)提出的“VT將改變個體的認知圖式(cognitive schemas)”內涵一致,這在許多學者的研究中均得以證實。當個人的負性事件和情緒日積月累以后,輔導員會感覺壓力增大,產生許多雜亂的想法,消極的想法,他們對待事業、生活和世界的看法都會發生一些改變。
(二)替代性創傷的發生機制
為什么會出現替代性創傷,現在也是說法不一。Munroe(1990),Lerias和 Byrne(2003),Peariman和Saakvitne(1995)均認為,替代性創傷的產生與救援者的同理反應層次有關。
綜上所述,一方面VT的出現與個人的人格特點有關,如性格特點、能力水平、知識結構和自我效能感等。另一方面還與一定的環境有關,特別是與輔導員有關的重要他人及周圍的人際關系有關,還與社會支持度有關,這些都會對輔導員產生影響。
二、輔導員替代性創傷的產生
大學校園里有時會發生一些極端的危機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一般是突然的、無法預估的、不可控的、造成重大損害的,并且這些事件的發生是有巨大的危險性的。在危機干預的過程中,輔導員與當事人或其家屬或多或少會有情感上的溝通與交流。輔導員肯定能夠體會到當事人的憤怒、痛苦、悲傷等創傷性體驗,會間接地獲得創傷體驗。尤其是如果輔導員以前有過類似的創傷經歷,那么這個輔導員的易感性就會更強。
高校的很多輔導員是一畢業就從學校走向學校,從學生直接變成輔導員老師,工作經驗不足,工作閱歷尚淺,上崗前未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對心理健康知識了解較少。當出現一些問題或者突發事件時,有時會有束手無措的無力感,會感覺身心疲憊。一方面,輔導員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態。另一方面,作為老師,輔導員不愿意說出自己的困惑,自尊心較強不愿讓其他人了解自己的內心,常常采取消極應對的方式來處理,就是置之不理或者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
此外,受到一些固有觀念的影響,我們總是強調輔導員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管理,很少會在意輔導員自己的人格特點。想當然地認為輔導員就要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從而忽視輔導員在心理方面的需求和幫助。在學校中主要對學生進行危機干預,而面對學生危機的第一人常常是輔導員。對學生做了干預但對輔導員基本是忽視的,也沒有相關的機構或者途徑來維護或者保障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所以對于輔導員的心理健康體系的建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三、輔導員替代性創傷的應對策略
(一)提供心理輔導
關注輔導員的心理健康,對參與到危機干預中的人員要進行團體的心理輔導,如果有個別嚴重的,要進行單獨的心理咨詢或輔導。形成對心理創傷正確的認知,提升輔導員自身對心理健康水平的覺察,并且找到可調動的一切資源進行疏導,讓受到創傷的輔導員心理得到疏導,這是有積極意義的。
(二)表達受到的創傷,加強社會支持
對很多人來說,創傷是不能輕易觸碰的,是內隱的。“在內隱記憶的過程中沒有語言來描述正在體驗到的內容,而是通過感覺來記憶事情。”但我們鼓勵大膽表達,來自親人、朋友和社會力量的撫慰能夠讓輔導員更快走出負面情緒。
(三)增強自我調節能力
輔導員需掌握一定的自我調節的策略,如,保持幽默感和客觀性,適當地休閑和鍛煉,應用某些如“蝴蝶擁抱”“安全島”“保險箱”等特定的自我保護技術。
輔導員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高校、教師及上級領導部門等彼此之間積極努力,共同配合,拓寬心理危機干預的途徑和方法,讓輔導員能減輕壓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一個健康、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學生和生活。
參考文獻:
[1]許思安,楊曉峰.替代性創傷:危機干預中救援者的自我保護問題[J].心理科學進展,2009(3).
[2]田偉力.高校年輕輔導員心理健康存在的問題及調適策略[J].教育探索,2012(7).
[責任編輯 李 媛]
作者簡介: 林孟暉(1981.9— ),女,漢族,新疆昌吉人,講師,研究方向:高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