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文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融情于境的課堂教學方法。以情境教學的方式進行小學數學知識教學,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自由、平等的課堂探究氛圍,強化學生的課堂參與,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充分參與到數學知識探究中來,減少小學中段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兩極分化”現象的出現,提高小學中段數學教學質量。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智慧,促進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中段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中年級;情境教學;兩極分化
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世界上也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雖然在整體智力水平上學生是沒有任何差異的,但是由于受到發育的狀態、學習興趣、個人稟賦、學習習慣、學習態度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小學生在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知識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如果以傳統的教學方式展開知識教學活動就容易出現課堂“兩極分化”現象。因此,在小學中段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應積極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實施有效的情境教學,縮小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兩極分化”。那么在小學中段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呢?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具體闡述。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活學生情感
生活是學生最熟悉、最親切的領域,在生活之中學生可以充分調動自身的知識經驗進行知識探究活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喚醒學生沉睡的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的知識領悟能力,縮小數學課堂中的“兩極分化”。
例如:在“時、分、秒”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縮小數學課堂中的“兩極分化”的。
在課堂的開始,我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播放新年倒計時視頻,讓學生在視頻強大的視覺和聽覺沖擊作用下進入跨年這一生活情境。然后,我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倒數5、4、3、2、1是在數什么呢?”“秒。”學生答。“那秒是個什么概念呢?一秒鐘我們可以做什么事情呢?”我問。隨后讓學生閉上眼睛感受秒針劃過表盤時發出的“嘀嗒”聲,并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一秒鐘可以做什么。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創設生活情境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降低了知識理解難度,強化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在廣泛的課堂參與中縮小了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兩極分化”。
二、創設游戲情境,強化課堂參與
愛玩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創設游戲情境可以充分吸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所有學生都能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來,進而促進學生學習潛能的充分挖掘,讓學生能夠自覺地在學習過程中利用自身智慧“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縮小課堂“兩極分化”。
例如:在“數學廣角——搭配(二)”的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創設游戲情境的方式,吸引學生興趣,縮小數學課堂中的“兩極分化”的。
首先,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喜歡玩換裝游戲嗎?”“喜歡。”學生答。“那我們今天來玩一個換裝游戲好不好?”我繼續說。隨后,將準備好的服裝貼紙和人物貼紙給學生,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三件不同款式的上衣和一條短裙、一條褲子進行服裝搭配,限時5分鐘,看哪組搭配的種類最多哪組就獲得勝利。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通過構建換裝游戲情境,調動了學生的知識探究興趣,讓學生在交流、合作、實踐中充分調動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消除了“兩極分化”,提升了課堂探究質量,幫助學生形成了基本的排列組合意識,為接下來的數學知識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創設活動情境,豐富親身體驗
實踐是人們獲取知識經驗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以創設活動情境的方式展開數學知識教學活動,能夠有效增加學生的課堂實踐機會,豐富學生的親身體驗,消除學生因不自信而產生的學習畏懼心理,縮小數學課堂中的“兩極分化”。
例如,在“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創設活動情境的方式促進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兩極分化”現象的瓦解的。
首先,我將學生分成了人數適宜的活動小組。然后,我將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三角形圖案和直徑為1厘米的圓形圖案分給每個學習小組。隨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畫一畫、擺一擺、拼一拼的方式確定哪種圖形最適合做面積單位?1平方厘米的面積是多大?1平方分米的面積是多大?1平方米多大?1平方千米多大?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組織實踐活動的方式,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化、探究化的知識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親身參與中獲得了知識體驗,提升了數學知識探究興趣,縮小了數學課堂的“兩極分化”。
總之,要想提升小學中年級數學課程教學質量,就要優化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方式,實施有效的情境教學,讓學生在情境中強化課堂參與,豐富課堂實踐,深化知識理解,縮小學習差距。
參考文獻:
[1]張洪銀,鞏素芳.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教學的應用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51,53.
[2]田崎.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的實踐探索[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2018:1.
注:本文系《實施有效情景教學縮小小學中段數學“兩極分化”的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18]GR00011227。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