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軼曼
摘 要:情境教學法是一種融情于境的課堂教學方法,以情境教學的方式展開知識教學活動,能夠為學生構建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知識教學情境,激活學生的課堂情感,促進學生的課堂思維的調動,推動數學知識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以情境教學的方式,構建探究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提升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法;教學實踐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現階段學校的課堂教學過程已經由一個單純的知識記憶過程,變成了一個以探究為主的知識體驗過程。探究性已經成為現階段學校知識教學課堂的基本屬性。而探究活動大都是在教學情境中進行的,構建適宜的知識教學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課堂探究興趣、提升課堂探究質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而數學學科又是一門集枯燥性和實用性于一體的學科。所以,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情境教學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優化小學數學知識探究過程,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那么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以情境教學之手,叩小學數學之門呢?下面我將結合我的教學實際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該問題進行具體地闡述。
一、創設游戲情境
學習興趣是學生展開一切知識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要想讓小學生充分參與到對數學知識的探究過程中,首先就要吸引學生的知識探究興趣。而游戲是孩子的天性,游戲情境是最能吸引學生的教學情境。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構建游戲情境的方式,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例如:在“小數乘法”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構建游戲情境的方式展開數學知識教學活動的。
在課堂的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一起玩一個游戲好不好呀!”“好!”學生答。“小明借了朋友1000元錢,并給朋友寫了一張借條:今借小張1000元。朋友小張一看是用阿拉伯數字寫的就動了點小手腳,于是欠條變成了:今借小張10000元。小明發現后什么也沒說,在欠條上多加了一筆,最后他只還了小張1元錢,你們知道他做了什么嗎?”我問。“在1后面點了個小數點。”學生們簡單討論后答道。“那你們有什么辦法將它變回原來的數字嗎?”我繼續問。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構建趣味化游戲情境的方式導入數學課堂,激發了學生的知識探究欲望,提升了課堂知識探究質量,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二、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且服務于生活。生活是數學知識的發源地,也是數學知識的應用地,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生活領域又是學生最熟悉的領域,是最能釋放學生潛力的領域。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構建生活情境的方式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例如:在“組合圖形面積”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構建生活情境的方式促進學生自身潛能的充分釋放的。
首先,我利用多媒體電子教學設備出示一張花壇圖片,然后對學生說:“這是某公園的一處花壇,該花壇是一個長4米,寬3米的矩形。為提升花壇的美觀性,園林師傅決定在花壇的四周都鋪設一層寬度為1米的草坪。請問園林師傅一共要鋪設多少平方米草坪?”
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這一生活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最終觀點的不斷提出和完善中,找到了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多媒體教學與問題教學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了一個生活化的知識教學情境,減少了學生在知識探究過程中的陌生感,推動了小學數學知識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
三、創設活動情境
活動教學是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強化學生們的數學課堂參與程度,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探究質量的有效方法。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我們不妨以創設活動情境的方式,增加學生在數學知識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機會,豐富學生的課堂情感體驗。
例如:在“等式的性質”一課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就是以構建活動情境的方式,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提升的。
首先,我將學生分成了幾個人數適宜的知識學習小組。然后,我將適量的天平和砝碼依次分給每個學習小組,并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如下問題進行探究:
1.如何保證天平兩邊平衡?
2.如何在天平一端刪減砝碼的情況下,繼續保持天平平衡?
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完成了探究任務,增進了學生對等式性質知識的理解,提高了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質量。
在這一課堂教學過程中,我以構建活動情境的方式豐富學生的課堂實踐,提升了學生的課堂情感體驗,提高了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質量。
總之,要想提高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質量,就要優化小學數學探究過程,增強小學數學課堂的探究性。而情境教學法就是一種能夠促進探究化小學數學課堂構建的教學方法。因此,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對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田崎.小學數學課堂情境教學的實踐探索[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2018:1.
[2]林光鳳.淺談小學數學中情景教學的創設[A].教育理論研究(第三輯)[C],2018:2.
編輯 張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