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建萍
[摘要]讓小學生深“品”數學文本,就是讓學生對數學文本進行深入的研讀,根據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在數學文本中收集數學信息,建構數學方法,加強知識應用與探究,提高文本閱讀能力,最終實現知識獲取與思維發展等目標。小學數學教師要結合數學語言的特殊性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制定科學的數學文本閱讀教學策略,讓學生在深“品”數學文本的過程中收獲知識,豐富情感,活化思維,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閱讀能力;數學文本;有效教學
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和關鍵。對于數學課程來說,文本語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僅有很多的數字語言和符號語言,而且其中的邏輯性也更加嚴密。學生對數學文本的閱讀能力,會直接影響到其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自主學習能力,這就要求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與數學文本對話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通過有效的文本閱讀收集和處理數學信息,更好地理解題意和內在的數學關系。
一、初讀感知,準確理解文本
數學文本閱讀的一個基本目標,就是要準確地理解數學文本,這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初讀感知是數學文本閱讀的初始階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初讀感知,來分清學習中將要遇到的重點、難點和疑點,明確數學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增強數學學習的針對性。首先,教師要創新文本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與數學文本的對話能力。如通過閱讀卡片、思維導圖等導入數學知識,還可以借助表格、圖畫、文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文本中的知識內容和數量關系,減少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其次,教師要傳授給學生基本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如快讀、詳讀以及探究性閱讀,養成邊閱讀邊記錄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再次,教師要將文本閱讀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以文本素材促進數學教學活動有效開展,這就要求教師要立足文本,多導入一些與生活相關的文本素材,促進數學與生活的融合,讓學生在收集文本的過程中產生學習數學的愿望,感受數學課程的學習價值與樂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例如,在“年、月、日”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收集各種各樣的日歷、年歷,無論是新的還是舊的,都可以拿到課堂上,在此基礎上,導入與“閏年”“閏月”相關的文本閱讀材料,讓學生知道其來歷及產生的原因,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很濃,注意力也會高度集中。
二、細讀自悟,嘗試對話文本
為了實現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學生需要提高與數學文本之間的對話能力,減少文本對話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障礙,這樣才能更好地收集數學信息,尋找數學關系,加強數學知識的應用,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對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細讀自悟”,當遇到難題和障礙時,可以積極地與教師、學生互動,鼓勵學生探究性學習,逐步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細讀自悟”中加強“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借此發現問題、探討問題,實現文本內容信息從抽象到具體的轉變,更好地理解數學文本中的關鍵內容和知識點。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細讀自悟”中提升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數學文本的內涵和數學現象的本質;不僅如此,在“細讀自悟”中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發散學生的學習思維,給學生留下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間,這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大有裨益。再次,數學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細讀自悟”中合理建構自身的數學知識體系,拓展數學文本的學習價值。合理建構知識體系是善用數學文本,提高解題能力的保證,教師通過對教材中的文本進行適時、適度改編,讓學生進行更加細致、全面地品讀,發揮文本的輔助功能,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最終活學活用數學知識。例如,在“百分數”應用題教學中:“有含鹽20%的鹽水5千克,再加入多少千克的鹽可以讓鹽水含鹽40%?”對于該問題的解答,需要學生從鹽和水兩方面進行考慮,只有對文本進行仔細閱讀和品悟,才能建構起相應的知識體系和解題思維模式,讓數學學習更加有效且富有創造性。
三、深化提升,積極延伸文本
對于小學數學文本閱讀教學而言,由于教材中的文本內容比較少且精,教師僅僅引導學生對教材內容進行文本閱讀是遠遠不夠的,要加強對課外文本閱讀內容的延伸,更好地發現學生的知識缺陷,展示學生數學學習的亮點,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感受數學課程的學習價值與樂趣,提高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最終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首先,教師在課外要加強數學文化的滲透,促使學生“品”味數學的文化魅力與價值。如華羅庚、祖沖之等數學名人的故事都是滲透數學文化教育,培養學生數學知識情感的良好素材。其次,教師要結合課堂教學內容開展延伸性的文本閱讀。例如,在講“圓周率”時,引導學生閱讀與“圓周率”的產生、發展、精確度等相關的文本內容,拓展學生的數學學習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再次,教師還可以組織趣味化的數學文本教學活動,如讓學生通過文本閱讀組織數學游戲、數學競賽、講數學故事等,更好地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例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相關的數學故事閱讀活動,也可以組織數學游戲活動,引導學生認識、使用人民幣,掌握識別、計算、找零等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理性消費的好習慣,可謂一舉多得。
四、學以致用,轉換應用文本
數學文本閱讀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運用它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要解決數學實際問題,需要學生在開展數學閱讀與對話的基礎上,對數學文本進行有效的轉化,將其中的未知條件轉為已知條件,或者將一些題目進行轉化,理清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分析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將復雜數學問題簡單化,從而幫助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的提升,還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為學生課后的自主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
(1)某個雞舍內有18只公雞,母雞的數量比公雞少1/6,母雞有多少只?
(2)某個雞舍內有18只公雞,母雞的數量比公雞多1/6,母雞有多少只?
(3)某個雞舍內有18只公雞,母雞的數量是公雞數量的5/6,雞舍內共有多少只雞?
這是一組利用數學知識中的分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例題,問題(1)與問題(2)只差一個字,其結果會有明顯差別,問題(3)則是對前面問題難度的加深。學生要想準確解答該組問題,必須通過對數學文本的準確閱讀和轉化,明白各題中是以誰為單位“1”進行參照的,單位“1”的量是已知還是未知的,然后再利用分數知識、乘法知識、加法知識等構建數學數量關系,準確解答問題。通過引導學生對數學應用題文本進行深“品”閱讀和轉化理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數量關系,弄清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間的數量關系,找到解決數學問題的有效方法,還可以促進學生數學文本歸納能力的提升,在閱讀與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總之,有效的數學教學需要學生突破文本對話的障礙,提高文本對話與閱讀能力,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解讀數學知識與內在規律,獲取更加真實、有效的數學信息,奠定良好的數學學習基礎。對此,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數學文本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引導學生會讀,讀什么內容,最終形成良好的數學閱讀理解能力。
參考文獻:
[1]楊文芬.例談小學數學文本閱讀的重要性[J].新課程(小學),2015,(04).
[2]樊朝霞.讓數學文本閱讀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J].江蘇教育,2015,(41).
[3]張輝.小學生與數學文本對話的障礙及解決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7,(14).
[4]徐杰,陳芳.例談初中數學文本閱讀的指導[J].云南教育(中學教師),2012,(07).
[5]周松濤.重視數學文本閱讀 構建有效課堂教學[J].基礎教育論壇,2012,(10).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