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荔婷
[摘要]在小學數學高年級教學中,很多學生對數學課程缺乏學習興趣與動力,感受不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與樂趣,缺乏主動學習的動力和意愿,從而影響了數學學習成績的提高。基于生活化教育的相關理論,建議加強小學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對接和聯系,讓學生多體驗生活、反思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培養學生對數學課程學習的情感,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教育;教學效率
作為學生學習的領路人,數學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好以及學齡特點,對數學教學策略進行科學選擇。要加強生活化教學策略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力度,尊重學生對數學課程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課程的學習價值和學習樂趣,提高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成效。
一、貼近生活,拓寬教學空間
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教師不能一味依賴教材內容,而要積極拓寬數學教學空間,讓數學知識的傳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小學高年級的數學教學更應如此,因為知識體系中有很多抽象的內容,學習的難度較大,如果教學形式過于單一,就很難讓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生活應用價值。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盡可能地將教材內容生活化,多用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幫助他們理解數學知識,感知數學價值。同時,教師在貼近生活實際開展教學時,要學會 “就地取材”,豐富學生數學知識的生活來源,為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空間,促進學生個性化素質和能力的發展。例如,在小學數學“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教學中,該章節涉及的數學概念相對抽象,統計、計算和做圖都顯得枯燥乏味,學生在解題環節也很容易出現偏差。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將復雜的知識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更符合小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也便于學生針對課堂知識內容開展更深層次的理解記憶或實踐應用。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統計每周用塑料袋的個數,每個小組可以根據組員的統計數據制作條形統計圖,還可以根據每個小組的平均數制作小組之間對比的條形統計圖……可以說,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方案讓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對接生活,發掘學習資源
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和知識應用意識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時,不可以急于求成,要盡可能地借助生活教育這一有效載體,對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和數學素養進行有針對性地培養,提高數學教學的成效。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對接,積極發掘學生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經過整理和加工后及時導入數學課堂,促進數學理論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對接和聯系,幫助學生實現知識、能力與素質的全面發展。例如,在“多邊形的面積”教學中,對于規則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學生通過測量和計算很容易得到結果,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圖形都是不規則的,也沒有具體的計算公式,該如何計算呢?其實,不規則圖形的計算更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發掘和整理學習資源。如可以將生活中的剪紙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從剪紙游戲開始,嘗試對不規則圖形的紙板進行裁剪,將不規則的圖形裁剪成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讓多邊形的面積組合看起來更加直觀形象。這樣學生就可以有效突破思維障礙,在學習過程中自然也會更加積極主動。
三、感知生活,促進知識理解
在小學生的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數學知識和數學現象,即便有些內容不是顯而易見的,但只要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所掌握的能力和方法,也是很容易發現和感知的。學生只有在對數學理論知識進行深入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領悟到數學課程知識的學習價值和應用價值。數學教師不能僅僅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還應該積極承擔起生活化教學設計者的角色,通過還原“生活事件”或“生活場景”,讓學生體驗生活中數學知識、數學原理的真正內涵,通過個人的反思感知或集體性的互動感知來參悟數學、參透數學,這樣才能在生活實踐中更好地應用數學。同時,為了幫助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的學習價值和樂趣,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要具有創新思維,設計多元化和富有層次的生活化教學項目。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才能在感知生活的過程中實現對數學知識的消化、吸收和應用。例如,在“角的度量”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角的概念、角的大小、角的類型等基礎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教學時可以積極導入現實生活中的“邊邊角角”,讓學生利用量角器進行實際測量,并將生活中測量過的角按照直角、銳角、鈍角進行分類。這樣一方面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形成對數學知識的直觀認識,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和應用價值。
四、反思生活,加強知識應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思維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任務,但小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單純對數學知識進行背誦或機械記憶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生活化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要加強生活性的反思,樹立以生活為導向的反思性教育觀念,培育學生良好的反思性學習習慣和知識應用習慣。對此,小學數學高年級的授課教師,在開展常規教學和鞏固學生數學基礎的同時,要多設計一些參與性強的反思性教學方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來,開展更加主動的數學學習和反思體驗,在數學問題和生活現象中實現個人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發展,這樣的學習才能事半功倍。同時,數學教師要發揮好組織引導功能,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實現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對接,積極反思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和數學現象,多開展“學以致用”式的數學實踐活動,這對于學生數學反思能力和學科思維的培養也是非常有利的。例如,在“小數的意義和性質”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反思“小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和意義,學會在現實生活中應用小數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例如,劉翔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以12.91秒的成績追平了世界紀錄,在2006年瑞士洛桑田徑超級大獎賽上,以12.88秒的成績打破了世界紀錄奪冠,雖然只比世界紀錄快了0.03秒,卻意義重大。教師可以通過此類舉例,讓學生體會到小數點的應用價值和意義。
五、拓展生活,豐富實踐渠道
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獲取以及數學素質的提高,除了依靠課堂上對數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渠道就是生活實踐。所以,教師要注重增加實踐性教學的比重,在課堂內外給學生創造更多數學實踐的機會,豐富學生的知識來源,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感悟能力。在進行數學教學和生活教育時,可以拓展學生的生活學習領域,鼓勵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加強知識應用和實踐拓展,加快學生數學思維習慣的養成。如在“扇形統計圖”教學中,數學教師可以將學生以往的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轉化為扇形統計圖,也可以給學生安排一定的統計實踐活動,讓學生把統計結果制作成扇形統計圖。如收集班級內學生的出生月份數據,然后制作扇形統計圖,就可以很容易看出班級學生哪個月份出生的最多、哪個月份出生的最少、各個月份出生的人數占全班總人數的百分比。如此一來,學生可以形成對扇形統計圖相關知識與應用價值的直觀認識,動手實踐能力和生活探究能力也能夠得到有效培養。
總之,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強調生活化教育的導向作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好數學,讓數學教學貼近生活,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與反思,在學以致用中實現對數學知識內容的有效掌握,感受到數學課程的學習價值與樂趣。
參考文獻:
[1]張文成.試論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6,(2).
[2]周志新.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淺談[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5,(06).
[3]趙桂玲.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路徑分析[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3,(12).
[4]侯慶福,丁長苗.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5,(16).
[5]李秀平.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探討[J].學周刊,2016,(28).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