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對效率與經濟利益的追逐,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社會社交媒體帶來的大量短信息也影響到了小學生,使其在行為習慣養成階段發生了扭曲,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從而對其未來的發展不利。并且在教學活動中這種現象發生頻率較高,使教師不得不對這一現象產生擔憂。本文以小學生行為習慣為主題,對如何發揮課堂主渠道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教育;課堂主渠道;行為習慣
一、 現階段小學生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
現階段在小學生中存在的不良行為習慣主要分為以下兩部分:
(一) 不良語文學習習慣
從小學語文學習方面來看,小學生明顯存在著大量的不良習慣,主要包括:不認真對待小學語文學習課程的預習與復習,甚至缺乏預習、復習的小學語文學習流程;習慣于使用網絡查詢小學語文學習資料,而忽視書本資料的查找方法;在課堂上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不能集中注意力聽教師講課;不愿意動腦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而只作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作業完成馬虎,小錯誤不斷;閱讀時間不斷減少,不愿意上寫作課,不知道怎樣安排寫作內容;書寫字跡潦草,筆畫順序不對。
(二) 不良生活習慣
從生活習慣來看,主要是集中在道德與品質方面的問題,例如在日?;顒又斜憩F消極,不愿與其他同學接觸,缺乏關系和諧的伙伴;經常因為小事、摩擦而與教師或同學發生沖突;上課或參加集體活動不守時,上學經常遲到早退;經常對他人撒謊,不遵守規則與承諾;生活中浪費自然資源和物品,做出亂扔垃圾、破壞環境的行為;不遵守班級或社會秩序,不能做到禮讓他人。
二、 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規律
小學生正處于家庭教育向學校教育,家庭向社會的過渡時期,同時也是小學語文學習的黃金時期,這段時期學生養成的行為習慣會伴隨其一生,因此對其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的探索具有重要價值,有利于教師、家長將其融入日常教育來引導學生改正不良行為習慣,使其獲得更為優質的未來發展。
關于行為習慣養成的規律包括:
(一) 斯金納強化理論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通過生物反應實驗提出了強化理論,理論以通過刺激塑造行為為核心,其內容包括兩個方面:對于正確的行為給予正強化加以鞏固;對于錯誤的行為給予負強化加以消除。這一理論也被引用至管理學中的人的激勵,對于正確的行為通過獎勵來鼓勵其發生,對于錯誤的行為通過懲罰來使其消滅。
(二) 班杜拉社會小學語文學習理論
班杜拉的社會小學語文學習理論中最為著名的是提出了人的許多行為是通過對社會上認可的行為的觀察、模仿所形成的,人們將這種社會上共同認可的行為稱作道德,當人做出符合道德的行為就會被社會所接受,而當人做出不符合道德的行為則會被社會排斥,從而對人的行動做以指引。
(三) “羅森塔爾效應”
這種效應也可以稱為期望效應,是利用期待值的變化對人產生作用,即當外界對某人產生了一個高的期待值,那么這個人往往會因為期待的作用而達到預期的效果,即是這個人以前的行為與高的期待值并不能相稱,這種效應可以歸類于正強化的范圍之內。
三、
課堂主渠道對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作用
《福州市中小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實施綱要(2018—2020)》中實施途徑中指出:“發揮課堂主渠道育人作用?!毙W語文是小學教育中的基礎性與主要學科,應當發揮此科目的課堂渠道,在課堂教學的點滴中抓養成促規范,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課堂主渠道對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的作用主要包括:
(一) 語文學習習慣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只有通過這一渠道,學生獲得的不僅是大量的成系統性的基礎知識,還包括了學科技能與小學語文學習習慣,小學語文學習習慣是從小學語文學習實踐之中總結出來的,能夠幫助使用者快速掌握所學內容的核心內容,因此教師應當通過為學生介紹符合其閱讀興趣與難度的課外書籍,以項目合作小組的方式開展“每周一本書”的自主閱讀,以及對書籍上的課文提前預習,提前查找文章的寫作背景等方式,來引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二) 道德行為教育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與教學方式的創新,學校教育開始回歸教育本質——傳道、授業、解惑。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對教學目標的描述中涉及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的內容。自古以來文學作品中都飽含作者的情懷與思想,通過古文的學習,教師可以對這些作品中所體現的道德水平進行品鑒。
(三) 素質教育
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是國家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根本要求,即強調了素質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而這一教育內容也需要在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中進行,通過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設計,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自主探索與小學語文學習能力、科學精神與民族情感,從而從內部影響到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四、
發揮課堂主渠道培養小學生行為習慣的措施
(一) 通過小組合作培養良好小學語文學習習慣
教師可以通過將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入課堂,通過學生在小組中的學習自治,來互相監督、互相幫助,在同伴群體中形成良好的小學語文學習習慣,而教師只需要對各個小學語文學習小組表現出高的期待值,為小學語文學習小組提出小學語文學習任務及檢驗標準,并適時給出引導就可以獲得很好的行為習慣培養效果。
(二) 通過開設德育小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生活習慣
德育教學是培養學生良好道德和品質的重要方式,而單純的理論授課對于小學生來說較為抽象,不容易對其行為習慣造成影響,因此教師可以在閱讀教學中開設德育小課堂,通過辯論會、校園新聞播報、模擬社會游戲、演講比賽等多樣性的形式來讓學生親身體會到身邊的道德與不道德,使兩者在學生心中形成鮮明對比,從而自發地改正身上的不良行為與習慣,達到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目的。
(三) 將學生行為習慣培養與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面向學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強調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提升綜合素質,是一種很好地培養學生行為習慣的方式,因此教師應當試著將學生行為習慣培養與綜合實踐課程相結合,在課程這一主渠道的實踐中使學生對社會榜樣進行小學語文學習,通過典型示范的行為來獲得良好的培養效果。
五、 總結
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應當順應并利用行為習慣培養的相關理論,以教師為主導者,通過課堂教學形式的變換實現良好小學語文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素質教育的培養。
作者簡介:
余秋金,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