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體詩歌學習能培養語感,促進語言的積累,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培養學生的人格和審美情趣。古體詩歌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順利完成:1.通過背景導入,領會情感;2.通過誦讀,熟悉內容;3.通過探究,理解主題。
關鍵詞:背景導入;誦讀;問題探究
古體詩歌中凝練的語言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對學生的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所以古體詩歌教學的效果對培養學生的人格和審美情趣肯定有著重大影響,因此,教師要重視。同時古體詩歌學得好,也能培養語感,促進語言的積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們的古體詩歌教學要體現課程標準里提出的“語文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的觀念。那么如何提高古體詩歌的教學效果達到教學目標呢?以下筆者就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教學為例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 通過背景導入,領會情感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來是湖北襄陽人,后來遷徙到河南鞏縣。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人們為了區別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把杜甫與李白稱為“大李杜”。杜甫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去朝廷的官職位來到了四川,雖然躲開了戰亂,結束了顛沛流離的痛苦生活,生活相對安定,但是還是心系天下黎民,胸懷天下大事。杜甫一生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收集于《杜工部集》。
759年,關中地區饑荒,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就在這一年秋天,杜甫辭官輾轉到了四川。在親朋好友的支持幫助下,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房,暫時有了安居之處。761年秋天,一場大風大雨襲擊了他的家,激發了他一貫憂國憂民的情懷,于是情不能自已,提筆寫下了這首情節生動、構思精巧的詩。
二、 通過誦讀,熟悉內容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詩的國家,古人很早就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說法,古人還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有“三分詩,七分讀”的說法。因此誦讀是開啟現代詩歌教學的一把金鑰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指導學生反反復復朗誦詩歌,進而品味詩歌的語言藝術,這樣才能去體會詩的感情,領會詩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的深入內涵。《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要讓學生至少讀10遍,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當然,在朗讀背誦過程中,適當地給以點撥是必要的。本詩比較長,采取“整體朗讀——分段細讀——整體背誦”的方式教學可能效果會比較好。第一步是整體朗讀。一方面是正音,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整體體會古體詩的特點,尤其是節奏、韻律的特點。節奏方面要講究停頓,像這首詩以七言的句子為主,就要依從“四/三”或者“二/二/三”的節奏;九言句可以看作七言句的延長,依照“二/二/二/三”的節奏來處理就好,有時候也可以依據意思的斷續做“四/二/三”或者“二/四/三”的節奏讀。第二步是分段細讀。這就需要把想象、品味、分析、朗讀結合在一起。這首詩很有畫面感,要讓學生先讀一遍,再通過想象試著描述詩中的情景;然后再讀一遍,通過教師設置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品味分析關鍵字眼、關鍵句子,體會作者飽含的情感;最后再飽含感情反復朗讀三兩遍,應該就能背誦了。第三步是整體背誦。可以依據板書設計的內容提示整體背誦,然后不看板書背誦。板書設計如下:
場景?大風襲屋?群童抱草?布衾冷裂?廣廈千萬
茅草翻飛?作者嘆息?雨腳如麻?安穩如山
情感?痛惜、焦急——憤懣、無奈——愁苦、憂思——堅定、悲壯
通過這個環節,一般來說學生就能夠比較順利地背誦下來這首古詩了。
三、
通過探究,理解主題
這是一首敘事詩,寫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情節其實相當簡單,詩人杜甫的語言極其精煉,達到增一字或減一字都不行的地步,這完全歸功于詩人奇妙的構思和駕馭語言的奇異功夫。無論從整首詩的內容還是詩歌的題目或者主題來看,文中的主人公那種愛國愛民、關懷國家命運、同情百姓疾苦、追求幸福理想的思想感人至深。這首詩第一段就直接描寫了茅屋被狂風吹破的情景:“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秋季遼闊的天空,狂暴的風卷起屋頂上的多重茅草,好像撼動了天地。詩人因此產生有安定的生活愿望。接著就大力描寫茅草被吹的情景:茅草“渡、灑、掛、飄、沉”的情景,極度的緊張顯示了風狂和情況的混亂,又表現了詩人努力經營的茅屋,遭到破壞的著急和痛惜。第二段描寫了一群頑皮的小孩不聽話,抱走茅草和作者的感慨。“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詩人將自己與頑童對比著寫,讓老人與頑童的神態都很生動。第三段描寫大風停歇不久,大雨就來了。茅屋經不起風吹雨打漏水了、床被打濕了,作者整宿不眠。于是寫道:“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天黑、風狂、雨大、被冷、屋漏、床濕,嬌兒不會睡,詩人自己更加不能睡眠,憂國憂民的情懷和眼前的痛苦同時折磨著他,使得他急切地希望老天快點天亮。最后一段作者在這不眠的夜晚,產生了無窮的理想與愿望,他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由眼前的悲苦,聯想到接二連三的凄慘經歷;由自己的凄慘經歷,聯想到普天之下窮苦百姓的苦難日子。由此產生了寧愿為普天下窮苦百姓的幸福安寧而犧牲個人的強烈愿望。這就是本詩的主題。這樣通過一系列的分析與理解,學生也就能理解詩人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
總而言之,對于古體詩歌的教學,教師既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古體詩歌的興趣,又要努力指導學生對于古體詩歌的誦讀、背誦,指導每一位學生多多品味古體詩歌的語言,盡最大的努力提高學生欣賞古體詩歌的能力,體會古體詩歌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讀古體詩和鑒賞古體詩歌的能力。讓詩情、詩意、詩心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因為我們的詩歌教學的目標不是要培養多少個詩人,而是培養學生們愛詩、讀詩,這樣,我們詩歌教學的目的就基本達到了。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語文》八年級上冊教師教學用書,2017.
作者簡介:
鄭昌雄,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大田縣廣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