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昊 李明 楊冰冰
[摘要] 目的 比較不同產地玫瑰花的原植物的生物學性狀差異,為品種劃分和種質資源分析提供依據。 方法 采用文獻調查、實地調查、通訊調查等方法對5個產地玫瑰花的灌叢、莖枝、葉、花、果實等生物學性狀進行觀察、比較。 結果 5個產地玫瑰花的原植物生物學性狀有差異,“豐花”“單縣”“苦水”“妙峰山”4個產地玫瑰花品種生物學性狀差異較小,“大紅花”與其他產地品種間生物學性狀差異較大。 結論 不同產地玫瑰花生物學性狀有明顯差異,可以作為品種劃分依據。
[關鍵詞] 玫瑰花;產地;生物性狀;比較
[中圖分類號] S66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4(a)-0030-04
Observation and comparison of biological traits of Rosa rugosa in different producing areas
LI Longhao1 LI Ming2 YANG Bingbing2 SUN Jingjing2
1.Clinical Medical College,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56603, China; 2.Department of Pharmacy,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Nursing,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biological traits of the original plants of Rosa rugosa from different habitats, so as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species classification and germplasm resources analysis. Methods The biological traits of shrubs, stems, branches, leaves, flowers and fruits of Rosa rugosa in 5 producing area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survey, field survey and communication survey. Results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original plant biological traits of Rosa rugosa from five producing areas. The biological traits of Rosa rugosa from four producing areas of "Fenghua" "Shanxian" "Kushui" "Miaofeng Mountain" were slightly different, and the biological traits of "Dahonghua"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producing areas. Conclus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biological traits of Rosa rugosa in different habitats, which can be used as the basis for classification.
[Key words] Rosa rugosa; Origin; Biological traits; Comparison
玫瑰花為薔薇科薔薇屬多年生灌木玫瑰(Rosa rugosa Thunb.)的干燥花蕾[1]。玫瑰花具有活血,行血,健脾降火,理氣調經,滋補養顏的功效。我國栽培玫瑰花有2000多年歷史,主產于山東、甘肅、北京、內蒙古等地。山東省平陰縣玫瑰鎮和甘肅省永登縣苦水鎮是玫瑰花藥材市場的主要貨源地[2],山東定陶縣、單縣等地所產玫瑰花大多用來制作花茶和玫瑰醬等,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所產玫瑰花主要供當地游客采摘、觀賞,少量供應市場。筆者曾對山東玫瑰花的生產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并對其進行了研究進展和本草學考證[3]。大量研究先后對玫瑰花的生藥學[4-5]、花粉形態[6-7]、分子生物學鑒定[8-9]、核糖體rDNAITS序列分析[10]、化學成分分析[11-13]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本研究對中藥玫瑰花上述主產區的土壤和氣候等進行了調查,并對其各栽培品種主要生物學性狀進行了觀察、比較,旨在為深入玫瑰花的保護、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礎。
1 儀器與試藥
1.1 儀器
高度計(海拔儀)、數碼相機(佳能600D)、采集袋、鋼卷尺、游標卡尺、標本夾、臺紙、吸水紙、枝剪、標本號牌、手持放大鏡等。
1.2 試藥
根據玫瑰花藥材市場的商品貨源產地分布,將調查地點確定在以下省市地區:山東平陰縣玫瑰鎮、定陶縣黃店鎮、單縣萊河鎮、甘肅永登縣苦水鎮、北京市門頭溝區妙峰山。對以上產地種植的玫瑰花進行了生物學性狀觀察,經山東中醫藥大學彭艷麗教授鑒定為薔薇科薔薇屬多年生灌木玫瑰(Rosa rugosa Thunb.)。實驗材料見表1。
2 方法與結果
2.1 實驗方法
采用文獻調查、實地調查、通訊調查等方法開展相關開究。調查時間為2016年4月~2017年12月。首先確定觀察項目,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個體,觀察其灌叢、莖枝、葉、花、果實,每種玫瑰花采樣數為20株,測量結果取平均數。觀察指標:灌叢株型、株高(從植株基部量到最高葉尖的高度)、莖枝形態、顏色、皮刺疏密、小葉形狀、小葉數目、花色、花徑、花瓣數目、雄蕊、雌蕊、果長、果徑等。觀察項目及內容見表2。
2.2 實驗結果
2.2.1 玫瑰花產區調查結果 本研究調查了玫瑰花不同生產地區的氣候類型、土壤類型、平均年日照時數、主要大田栽培品種、近年來種植面積、種植歷史。見表3。
2.2.2 玫瑰花生物學性狀比較 “豐花”(Rosa rugosa cv. “Feng hua”)、“單縣”(Rosa rugosa cv. “Shan xian”)、“苦水”(Rosa rugosa cv. “Ku shui”)、“妙峰山”(Rosa rugosa cv. “Miao fengshan”)玫瑰花植株多為直立灌叢,枝條均生有皮刺,小葉數目多為7,葉深綠色、革質且多皺折,花托近球形,花萼全緣,一次開花,果實扁球形,品種之間生物學性狀差異較小?!按蠹t花”(Rosa rugosa cv. “Da hong hua”)玫瑰植株枝條疏生粗刺,花托呈杯狀,小葉數目多為5,果實圓球形。這些生物性狀特點與前述4個產地的玫瑰花品種差異明顯?!柏S花”“大紅花”“單縣”“苦水”“妙峰山”生物學性狀特征見表4~5。
3 討論
玫瑰花作為薔薇科薔薇屬的一個種,生物學性狀有明顯特征:皮刺明顯、多呈針狀,葉深綠色、革質且多皺折,花托近球狀。不同產地玫瑰花生物學性狀有明顯差異,可以作為品種劃分依據。吳逸波[14]認為北京“妙峰山”玫瑰、山東“單縣”玫瑰、“苦水”玫瑰和安徽“蕭縣”玫瑰是傳統玫瑰,從株高、株型、莖的顏色、莖的帶刺情況、葉長、葉脈帶刺情況、花瓣數等方面沒有發生太大的差異,與本研究結果相符。
土壤條件與氣候因素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影響植物生物學性狀。土壤是藥用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又是水分和營養成分的供應源泉,與生長和發育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不同玫瑰產區的土壤類型不同,對玫瑰花的質量存在影響,在長期的歷史種植過程中會形成本地區獨具特色的玫瑰品種。氣候條件作為影響植物生長的一個重要方面,其通過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過程以及植物的蒸騰作用等過程綜合的影響植物的生長。任偉嘉[15]對2種玫瑰抗寒性的強弱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玫瑰抗寒性與體內存在CBF轉錄因子有關。經調查分析,玫瑰花藥材產區多屬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日照時間長,有利于玫瑰花的生長發育,是形成道地藥材的重要原因之一。玫瑰品種繁多,花色豐富,其是山區丘陵及城市綠化、防風固沙、水土保持的優良植物品種。玫瑰生產具有投資少,見效快,不與糧棉等農作物爭地等特點,可充分利用山區及丘陵地的堰坡、偏坡、溝谷兩旁、路邊地頭進行生產,是農村發展多種經營、增加人們經濟收入的重要途徑[16]。近年來,對玫瑰花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園林園藝和化學成分分析等方面,對藥用玫瑰花生物學性狀等種質資源的研究較少。如張玲[17]研究了玫瑰花瓣的顯色機制;夏惟[18]研究了玫瑰花色形成的分子機制;羅平[19]研究了玫瑰花類黃酮合成的分子機制;張娟梅[20]采用超聲輔助提取法和大孔樹脂吸附富集,從玫瑰花渣中分離制備玫瑰多酚,并采用液質聯用技術對其組成成分進行分析,建立了其多酚組成的指紋圖譜;賈檬[21]采用傳統雜交育種的方式,進行部分月季與薔薇的遠緣雜交和玫瑰品種間的雜交,為薔薇屬部分植物的育種研究提供參考。
綜上所述,中藥玫瑰在不同地區經多年種植,形成了適于本地區的優良品種,有些已成為道地藥材。然而,有關中藥玫瑰花的種質資源研究較少,特別是新品種的選育方面的研究更少。因此,我們將在玫瑰花生物學性狀研究的基礎上,利用我國現有玫瑰種質資源,更快地推進中藥玫瑰花育種工作的深入開展。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M].一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5.
[2] 李明,彭艷麗,韓莉.山東玫瑰花的生產情況調查[J].山東中醫雜志,2005,10(3):196-199.
[3] 李明,田永云,劉泗明,等.中藥玫瑰花的本草學考證[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4):952-953.
[4] 李明,彭艷麗,牟宗慧.山東玫瑰花的生藥學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1):109-112.
[5] 田永云,李明,劉紅燕.不同品種玫瑰花的藥材性狀鑒別[J].中國醫藥導報,2010,6(36):159-160.
[6] 劉紅燕.玫瑰花6個農家栽培品種花粉形態比較觀察[J].山東中醫雜志,2014,33(10):849-850.
[7] 馬艷妮,彭艷麗.玫瑰花8個栽培品種花粉形態比較觀察[J].山東中醫雜志,2013,32(8):587-588.
[8] 李明,田永云,耿杰.山東玫瑰花的過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7):1624~1625.
[9] 顧一珠,馬君一,李明,等.玫瑰花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鑒別研究[J].藥物分析雜志,2009,29(5):819~823.
[10] 李洪芹,馬昌豪,彭艷麗.山東玫瑰花核糖體rDNAITS序列分析初步探究[J].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34(2):104-107.
[11] 石偉寧,李明,王志剛.山東玫瑰花化學成分初探[J].中國醫藥導報,2011,6(26):34-35.
[12] 劉紅燕.玫瑰花的化學成分[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3,25(1):47-49.
[13] 劉紅燕.玫瑰花的化學成分(Ⅱ)[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4,26(2):217-218.
[14] 吳逸波.研究玫瑰生物學特性及其嫁接育苗技術研究[J].科技致富向導,2014(26):21-22.
[15] 任偉嘉.兩種玫瑰品種的抗寒性研究[D].沈陽:東北林業大學,2013.
[16] 郭鋒,王桂芳,趙杰.玫瑰的生物學特性與生態環境[J].中國花卉園藝,2010(22):32-34.
[17] 張玲.玫瑰(Rosa rugosa Thunb.)花瓣顯色機理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5.
[18] 夏惟.紫枝玫瑰花色變異的轉錄組分析[D].揚州:揚州大學,2016.
[19] 羅平.玫瑰類黃酮合成相關基因的克隆和功能解析[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
[20] 張娟梅.玫瑰花渣中多酚的超聲輔助提取制備、組分分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4.
[21] 賈檬.薔薇屬三種植物雜交育種及月季‘薩曼莎轉化RrFLS基因的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6.
(收稿日期:2018-03-11 本文編輯:王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