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春
【摘 要】數學是一門反映現實世界中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要運用新課改理念,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主體性,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備課;和諧課堂;探索學習;成功的快樂
現代數學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它不僅是數學知識的教學,而且是培養學生思維敏捷、提升學生智力的教學。目前,在新課改的大力推行下,教師的教學觀有了全新的改變。面對課程標準和新課程理念,怎樣才能搞好小學數學教學呢?下面就此問題淺談本人的見解。
一、提升備課理念
1.備課要樹立新的課程理念
理念就是教學指導思想,先進的課程理念來自于成功的教學實踐。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突顯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備課要樹立新的學生觀
以往,老師上課前關心的是學生如何掌握知識,很少關注學生的想法和情感,經常以成人的心態去看待學生的想法和情感,以致上課時常把自己的看法強加給學生,導致學生機械、被動接受式地學習。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多為學生考慮,為學生服務。因此,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把自己當作學生,用“童心”去探知學生的想法和情感。
3.備課要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
“課標”在具體課程目標中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數學課程目標。在基礎知識教學中,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是課程標準向我們提出的新目標要求。
因此,每一節課都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習慣、方法的培養,落實這一目標比教學生掌握所學知識更為重要。它體現的是一種態度、一種情感,最后才是一種結果。每一節課都要重視數學知識向實踐能力轉化的教學目標。這是因為學生雖然掌握了數學知識,但不等于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更不等于學生相應的實踐能力也同時得到了發展。數學知識要轉化成能力,必須經歷相應的動手實踐環節。
二、造出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
課堂教學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場所,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克服舊的教學模式,盡量做到讓學生在學習中“玩”,在“玩”中學習,營造出一種寬松和諧、平等、友善的教育環境。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想象的能力;其次,在教學中,我注重營造學生交流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下,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將幾個想法組合為一個更佳的想法,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課堂情景猶如漁夫的魚餌,魚餌越適合魚的口味,漁夫的收獲越多。同樣的道理,課堂情景創設得更好,就更能有效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尊重學生,賞識學生
1.教師要尊重學生
尊重人是溝通情感的潤滑劑,是消除人際障礙的有力手段。教師對學生的尊重是學生課堂愉快學習的助推力,是取得課堂教學高效的保證。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信任是開啟學生心靈、建立和諧情感的金鑰匙。教師要把學生看成與自己平等的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摒棄高高在上、唯我獨尊的思想,躬身或蹲下身來與學生對話,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看問題,做到循循善誘、耐心細致、不厭其煩。這樣才能樹立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的意識。
2.學會賞識學生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之間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必須學會尊重孩子合理的心理需求與個性差異,尊重他們的愛好與選擇,尊重他們的人格;學會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去發現、賞識他們的優點與進步。教師只有在自身形成的良好情感與態度的基礎上,才能做到以尊重、信任為紐帶,把個體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孩子,真正架起師生和諧關系的橋梁,從而有利于孩子健康的學習心理的形成,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順利開展和實現。
四、聯系生活實際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生活中的乘車、購買東西,房屋建筑中均是數學的顯身之處。小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充滿好奇,數學教師可利用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入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一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數學問題,把實際問題和數學緊密聯系,讓學生開動腦筋討論交流,最后運用數學知識為學生解答,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知識可以解決許多現實問題,從而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習的態度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想學”。如小學數學中的“鐘表的認識”“時與分的換算”等,教師均可與生活中的時間認識聯系起來,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更好地生活,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聯系,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應用數學,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五、引導探索學習
荷蘭學者費賴登塔爾認為,通過自身活動得到的知識與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徹,掌握得快,同時善于應用。他還認為:發現是一種樂趣。“再創造”活動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因此,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嘗試探求新知。學生自己能發現的知識,教師決不暗示,學生自己能通過自學課本掌握的,教師決不代替講解。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中學習,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請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我用這種方法,你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而后,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我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后,因勢利導,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著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周后留下的痕跡。“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系?有什么關系?”之后學生再實驗,直到得出圓周率。
這種教師點撥下的學生動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學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動扎實,思維得以訓練,學生的動手、觀察、思考、協作能力都得到了培養。久而久之,創新意識也隨之形成。
六、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是繼續學習的推動力。小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盛。當他們正確回答一個比較難的問題或解決了一道難題后,都會從心底升起一股興奮感。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內在的學習積極性,給他們滿足的機會,進而使其產生學習成功感,引發積極探索的興趣和動機。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營造氛圍,激勵成功,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展示自己的閃光點。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要運用新課改理念,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置于主體地位,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