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學剛
【摘 要】初中化學是自然科學,其學習和研究的是原子、分子、離子等微粒形成物質的結構、性質、應用等知識。初中時期是化學學習的初始階段,形成和建設微粒觀是教學核心。微粒觀的形成能使學生以微觀角度分析角宏觀化學現象,讓學生正確理解和認識物質性質及發展變化規律,逐步產生清晰完整的知識體系,給學生今后的化學學習打好基礎。
【關鍵詞】初中化學;微粒觀;教學分析
初中化學微粒觀教學是實施基礎化學教學重點。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知識,分子、原子、離子來自微觀世界,學生對其沒有感性認識,不容易理解這些知識概念;同時學生有其自身學習壓力和時間限制,使學生不容易形成完整系統的化學知識體系,帶給后續化學學習帶來難度。所以,初中化學老師要發揮其引導作用,在教學中形成微粒觀教學,把微粒觀知識宏觀化,讓學生直觀感知,形成系統完整的知識體系,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1.以宏觀實驗幫助學生理解微觀粒子性質
化學是自然科學,充滿奧秘,老師要應用相應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調動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實驗教學可以建立活躍的教學氛圍,同時能增加學生學習印象,并可以鍛煉學生操作技能和思維能力。比如:講解分子知識時,老師組織學生參與和觀察小實驗,讓學生準備一杯冷水和一杯熱水,分別向其中滴入墨水,觀察到熱水中的墨水擴散快。學生在這個實驗中感知了分子的存在,同時明白了溫度高,分子運動快的知識。在實驗教學時,可以和學生交流,通過不斷的提問和思考,引導學生認識微觀粒子概念和性質。比如:老師提出問題:“水和冰形態差異很大,可是化學性質卻是一樣的,為什么呢?”學生會回答:“因為它們的組成都是水分子。分子粒子相同,就有相同的化學性質。”老師對學生繼續引導:“水是水分子組成的,水分子含有氫原子,氫氣也含有氫原子,水和氫氣形態不同,化學性質相差也很大,為什么呢?”這時,學生會思考物質是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構成,分子可以保持化學性質,而原子不能保持其化學性質,進而明確了分子是物質化學性質保持和體現的最小粒子,如果分子改變了物質性質就改變了,也就變成了其他物質。進而有效的把化學現象和化學概念相聯系,在頭腦中形成分子概念。
2.應用相應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形成微粒觀
新課標思想提倡學生是教學和學習主體,老師實施課堂教學時,可以靈活應用模型法和類比法開展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同時積極主動選擇、整理、加工新知識,進而理解吸收,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在進行微觀知識的學習時,學生要應用想象力,在直觀載體的引導下,做到有序學習。比如:學習原子知識時,講解給原子核外電子層結構過程中,老師應用類比的方法,以剝洋蔥的生活例子讓學生直觀理解電子層結構,使學生直觀感知原子核外電子層及電子的分層排布的微觀現象。再例如:學習“分子間是有間隔的”微觀知識過程中,老師可以應用海綿進行類比,使學生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義務教育的深入,逐漸完善了教學設施,老師可以做簡單的模型,可以應用計算機技術模擬分子、原子等微觀結構,做成教學課件,應用多媒體在課堂播放。比如:學習“離子形成”知識時,根據課本當中的鈉原子、氯原子的例子,制作相應的動畫片,讓學生觀看,動畫中鈉原子的最外層一個電子移動到氯原子上,二者核外電子最外層電子數都變成8,讓鈉原子和氯原子的不穩定結構變成了穩定結構。讓學生形象的理解化學知識,還能增加學生印象。
3.應用化學符號聯系宏觀物質和微觀粒子
4.合作學習模式,激發學生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學習可以充分發揮師生間、生生間的多向交流與協作功能,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讓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激發學習熱情,挖掘個體學習潛能,還能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激? ? ? ? ? ? ? ? ? (下轉第58頁)(上接第56頁)
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按照考試大綱和課改要求,初中化學教學工作面臨教學著時間緊、任務重的教學難題,因而傳統的講授式課堂模式成為大多數的首選。小組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課堂要想在有限時間內完成規定教學任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掌控課堂節奏。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合理:對于學生能夠輕松解決的內容就交給學生自主完成,對于學生認知難度較大的內容就進行交流討論。例如:在學習“分子的性質”時,教師可以事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先行結組,對于需要討論的內容,在問題的設計方面需要教師煞費苦心,每一個問題都要承擔相應的教學任務,問題的設計要有針對性,不同問題要有內在聯系和梯度,前一個問題的解決能夠為后一個問題的分析起到啟示和點撥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活動在教學內容上呈現出遞進的關系,學生在逐漸解決每一個子問題的過程中慢慢接近問題的本質,這樣的課堂結構緊湊,教師通過子問題的解決掌控課堂節奏。
指導老師是初中化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制定者,這個時候就需要指導老師在保證小組之間能夠積極有效討論的前提下進行一些指導。指導老師在小組談論的過程中要至始至終去觀察學生們的談論效果。對于一些學生不愿意參加小組談論,甚至出現閑談的現象時候,指導老師要及時的提醒。并且指導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進行思維的點撥,幫助學生們分析所學知識點需要從哪些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指導老師也要在學生談論的時候,不定期去抽查學生們的討論成果,這樣去能夠提高學生們的自覺性,讓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其高效的特色。
結束語
綜上所述,初中化學課程是學生學習的新課程,是學生后續學習的基礎。微粒觀形成思想是化學學習的重點。以微粒觀認知形成相應的化學教學,以宏觀直觀實驗、物質變化等各種方式實施化學教學,進行微觀粒子的了解和掌握。進而在本質上清晰認識微粒物質,明確其區別、聯系和規律。建立科學、系統知識體系。同時促使學生以微觀角度理解和解決生活問題。
【參考文獻】
[1]錢海如,趙華.初中生化學微粒觀構建的實踐反思——以“離子”教學為例[J].化學教學,2017(5):35-40
[2]葉成杰.走進物質的內部世界——淺談初中化學教學中物質微粒觀的構建[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7(2):23-24
[3]王和.談初中化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J].才智,2019(08):40
[4]張彬.初中化學教學中趣味化學實驗的運用探究[J].學周刊,2019(10):51
[5]姚亮發,黃元山,蔡景生.微課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名師在線,2019(05):7-8
[6]于銀萍.論概念教學在初中化學中的應用研究[J].名師在線,2018(36):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