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摘要】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使用思維導圖的教學方法,將有助于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運用思維表征的導圖形式,可以減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負擔和減少記憶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效率。充分根據思維導圖的基本特征,利用多種導圖類型,遵循應用原則,更有助于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本文以高中(人教版)文言文《蘭亭集序》為例,略談思維導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關鍵詞】文言文;高中教學;思維導圖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收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基于此要求,高中文言文教學只有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課堂主體作用,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學效果。
一、思維導圖相關概述
“思維導圖,將某種知識點以某一個中心點開始,將每個詞語都視為從中心點的子中心,經由整體的知識點向四周放射。思維導圖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使思維形成全景圖,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從觀點出發,從而產生創造性的思維。”這話大致向我們說明了思維導圖的行為模式,其實也就是各個關節點之間的再延伸與再發散。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思維導圖能夠結合亮麗的圖片與鮮艷的顏色,定能增強思維的活躍程度,增加語言的美感,激發學生的思維創造力與想象力。
(一)定義
思維導圖又叫腦圖、樹狀圖、概念地圖等,是指能夠借助文字、線條、顏色、圖片等要素形式,綜合利用左右大腦的思維模式,將大量煩瑣抽象的內容轉換成具體、便于記憶的一種發散思維進行直觀呈現的思維形式。思維導圖因其運用起來高效便捷而被廣泛應用于教育、科技、商業等領域。
(二)類型
按照思維導圖繪制流程、繪制工具以及思維路徑的不同而分為圓圈式、起泡式、雙起泡式、樹形式、括號式、流程式、復流程式七種。每個類型都有與之相對應的使用對象。
(三)基本特征
著眼于思維表征尤其是發散性思維方式的橫向拓展與縱向延伸的思維導圖,其自身具有六大基本特征,分別是梳理方式的全景性與記憶性、呈現方式的關聯性與邏輯性、記憶方式的靈活性與創造性。它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知識庫存,協調綜合運用大腦,在具體的文言文教學中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
(四)應用原則
1.主題突出。主題即思維導圖的眼睛與靈魂。高中階段文言文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需遵循主題突出的原則,在梳理文言文本脈絡、明確疏通各個層級層次主題間的聯系,思維導圖才能形象凸顯文本主題、深化主題,才能以大腦中放射性思維的外部呈現,提高學習效率。
2.自主靈活。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需遵循自主靈活的原則。思維導圖的靈活性體現在其能夠根據內容的客觀差異而適時調整教學策略,自主按照學生個性需求標準的不同而適應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事實證明,越是能自主靈活地繪制流程的人越能徹底運用思維導圖,一腳定乾坤的求快方式自然行不通。
3.教與學兼顧,結合思維導圖的功能特點,充分運用到高中文言文的相關教學環節。基于學生視閾,采用圖文并茂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將文言知識轉換成可視化的學習,提高學習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習效率。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有利于給教師提供實際可操作的教學策略,在不知不覺中提高教學水平。總之,思維導圖對于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具有重要影響。
二、思維導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采用思維導圖這種新型的輔助教學方式,可使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性變得更加可視化、講解更深入、主題更鮮明、條理更清晰,也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記憶能力、便捷構建文言知識體系、激發文言創新思維。本文以高中(人教版)《蘭亭集序》為例,從課文預習、課堂教學以及復習升華三個環節入手,應用研究思維導圖的使用方法。
(一)課文預習
《蘭亭集序》一文共四個段落,從結構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的原則出發,可將其分為三個部分。本序首段和第二段為第一部分,交代了蘭亭集會發生時間、集會地點、參與人物以及活動形式。那么學生在運用思維導圖繪制時,為了快速高效地辨別梳理,可以將這一部分內容概括為“時”“地”“人” “事”,并以不同顏色標明,吸引注意力,增強視覺效果。本序的第三段落也即為第二部分,在繪制流程時,首先應該提煉出文中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另外是“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再從文中的哲學問題之中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與本部分觀點“豈不痛哉”來收束本段,開宗明義,直抒胸臆。《蘭亭集序》尾段即是本序的第三部分,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創作本序的初衷。在熟讀本序后,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變化,提煉主題思想,便有了“列敘時人,錄其所述”的初衷,那么后面應該緊跟著的便是人生感嘆,歸納之后,便可得出“后之賢者,亦將有感于斯文”。在使用思維導圖繪制時,應該“初衷”在前,“感言”在后,這樣學生就可以一目了然,梳理清楚關系。
(二)課堂教學
《蘭亭集序》篇幅內容適中,教學難度不是太大,學生學習起來也不是太難。但是其中涉及諸多語法知識點,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而且這些知識點又是文言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如果教學過程過于枯燥,學生聽課效率必然很低。那么在講授這些知識時,應該將各個語法知識分理歸納,哪些詞句屬于一詞多義,哪些古今異義,哪些屬于特殊句式等。如“畢”“引”“次”等屬于一詞多義,“咸”“其次”“以為”等屬于古今異義,如下可遵循詞法運用。而“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又可歸納為“文言實詞”一類,歸納梳理清楚之后,應用思維導圖繪制流程圖,比如“樹狀圖”即可。由此,教學思路清晰明了,學生一目了然,發散的思維表征,在這里便得到很好的體現,學生學習起來也輕松了許多。
(三)復習升華
《蘭亭集序》兼容“敘事、寫景、抒情、議論”四者,這四者應是復習環節的重點,這四者在本序中部分體現,如“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等。這些句子氣勢恢宏,意境開闊,因此這篇序文也是古代山水游記文言散文不可多得的佳作。其次,王羲之的山水游記類的文言散文風格向來樸素簡潔,沒有長篇累牘,沒有大篇說理論道;全篇合理的謀篇布局、抑揚頓挫的激情跌宕、昂揚樂觀的入世情懷,散發出古代文人獨特的人格魅力。綜上,應用思維導圖,可以用“俯察品盛”概括全段,與之對應“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
三、結語
自思維導圖發明到20世紀末引入中國至今,國內外關于思維導圖的研究越來越科學全面,其巨大的實用價值在社會的諸多領域得以廣泛使用,教育行業也不例外。將思維導圖應用到高中文言文教學中,本身也是一種新的嘗試與挑戰,這也是在國家教育《綱要》改革背景的應運而生。但是思維導圖的應用,也要求教育者本身具有足夠合理運用思維導圖的能力,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教學輔助理念,自然也要明確其應用的意義:沉入文言規律,消減記憶負擔;踏準文言邏輯,提高教學興趣;激發思維活力,增強思維興趣。不管是“教”還是“學”,師生在運用思維導圖時強化理念,重視應用,廣泛交流,畢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思維導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只要我們善于利用新事物,發散新思維,思維導圖的應用前景依然光明無限。
參考文獻
[1]張曉倩.思維導圖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8.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