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秋嘉
【摘要】黨的十九大指出,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經典詩文中蘊含了千百年來文人的品格、抱負、修養。音樂學科與經典詩文結合,滲透德育,通過聽經典、唱經典、創經典、演經典等活動,可以使經典在傳承中獲得新的生命,使學生在傳承中學會怎樣做人。
【關鍵詞】音樂;經典詩文;德育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發展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目標。音樂學科也要以音樂為本位,強化音樂課的德育功能。
經典詩文中蓄積了許多古代、近代文人偉大的心靈、智慧、品格、抱負和修養,詩文中有我們中國人的根,有我們千百年來薪火相傳的精神和文化。孩子們如果能在幼年時代學會古詩的誦讀和吟唱,不僅能陶冶他們的情操,更會讓他們成為一個富有愛心、對社會和人類都更為關懷的人。筆者將音樂學科與經典詩文、德育有機結合滲透,以音樂為本,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通過聽經典、唱經典、創經典、演經典等一系列活動,強化了音樂學科的德育功能,收效甚好。
一、聽經典,潛移默化,走近經典
2018年中央臺大年初一開播的一檔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走紅全國。這是一檔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經典詩詞的節目。借著節目大火的契機,學校也掀起了傾聽經典,感悟經典之風。
(一)營造校園氛圍,感受經典
要想讓經典的詩詞不斷傳唱,必須先營造氛圍,讓學生在耳聞目睹、潛移默化中熟悉這些經典詩詞和音樂,感受經典,理解經典詩文中蘊含的深刻含義。
為營造經典詩文傳唱氛圍,音樂組聯合學校的廣播站在每天晨讀前播放歌曲《春曉》,大課間播放《三字經》,中午以及放學后播放《明日歌》《少年中國說》等經典詩詞相關的歌曲。每個學生在經典詩文音樂的氛圍里,享受美妙旋律的同時受到了德育熏陶,懂得了要珍惜時間、要團結同學、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二)精選教學內容,走近經典
在全校營造了聆聽經典詩文音樂的大氛圍后,音樂組挑選了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欣賞的優秀作品,在音樂課上進行賞析,進一步幫助孩子們理解經典,走近經典。
比如,結合六年級第一單元《古韻新韻》一課,在欣賞音樂書中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原名《水調歌頭》)一曲的基礎上,再增加欣賞一首蘇軾所寫的《定風波》一曲。《水調歌頭》這首詞是蘇軾被貶密州,遠離親人七年的中秋夜所寫,蘇軾一方面思念弟弟,另一方面更熱愛生活,通情達理,寫下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樣飽含祝福的名句。《定風波》是他被貶黃州三年所寫,但是就是這樣一個飽經磨難的詩人,卻在他最苦難的歲月為我們吟唱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絕世佳作,同樣也為后人樹立了一個樂觀豁達、笑對苦難的人生典范。所以,在欣賞兩首曲子時,更應該告訴孩子們的是從詩人身上找到為人處世的正確方向,學習那種遇到困境不氣餒、不退縮、勇往直前的精神。六年級孩子即將從小學畢業,翻開人生新的一頁,作為老師,臨別之際要告訴他們的是:前方的道路也許不全是鮮花在迎接他們,勇于面對困難,豁達上前,才能笑對未來。
又如,四年級孩子可以欣賞盛一輪演唱的《飲湖上初晴后雨》和騰格爾演唱的《敕勒歌》這兩首歌曲,這兩首詩都是孩子們語文課學過的。這一課的欣賞結合《經典詠流傳》節目視頻,讓孩子們觀看、聆聽兩位歌手的演繹,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對詩詞的理解和對歌曲的喜愛。一首描寫西湖旖旎風光的曲子和一首描寫蒼茫草原的曲子,形成了南北風格鮮明的對比。一方面,從音樂特性上引導孩子們從兩首歌曲的旋律、音域、節奏、速度和情緒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感受南方歌曲小橋流水般的委婉和北方歌曲的粗獷豪放;另一方面,可以從愛國情懷上引導孩子們。無論是哪一種情景,配合這么優美的旋律和古人給我們留下的經典作品,都會打動孩子們的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們的祖國處處是美景,我們愛美麗的祖國。
二、唱經典,以歌詠志,傳承經典
當校園里形成一種經典詩文歌曲縈繞的氛圍,孩子們聽著廣播不由自主地開始哼唱這些曲子時,經典詩文歌曲已經悄悄地來到孩子們身邊。此時,我們音樂老師更應抓住契機,整合教學內容,挖掘德育元素,挑選一批適合孩子們學唱的歌曲進行教學。這些歌曲可以滋養學生的心田,它所傳播的不僅是知識,也是歌聲,更是真、善、美的夢想種子。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最愛的古詩文中汲取心靈滋養,獲得實現夢想的前行動力。
(一)唱經典,感悟自信樂觀
學唱經典詩文歌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到音樂的旋律之美,更能體會到自信、樂觀、灑脫做人的快樂。
例如,在三四年級教唱《苔》這首曲子,受到了孩子們空前的喜愛。當筆者第一次給孩子們播放這首歌曲時,很多孩子是被歌曲的旋律所打動,覺得很好聽,緊接著筆者給孩子們觀看了《經典詠流傳》的視頻,孩子們被梁老師以及他那些大山里的孩子的事跡打動了,有些女孩子忍不住落淚。看完視頻,筆者再問學生:梁老師為什么要教山里的孩子唱這首歌?——答案是為了讓孩子們像牡丹一樣勇敢綻放。筆者肯定學生的答案后,再讓孩子們以飽滿的情緒來學習演唱這首歌曲。在這一堂音樂課上,孩子們不光學習歌曲,更從“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中得到了人生和價值的共鳴。
(二)唱經典,感悟自強愛國
學唱經典詩文歌曲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感受到音樂的節奏韻律之美,更能體會到當下的我們必須自強、獨立,心存愛國、護國的重任。
音樂課上要強化德育功能,但并不能變成教條式的政治課、歷史課,必須創設教學氛圍,以音樂的美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中高年級教唱《少年中國說》這首歌曲時,通過視頻欣賞張杰熱情激昂的歌聲配以少年們鏗鏘有力的吶喊:“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學生們熱血沸騰,自然而然以高度飽滿的熱情,認真學習演唱了這首《少年中國說》。課堂最后,我轉贈給孩子們張杰說的一句話:“大家一起把歌唱給正在成長的中國少年,也要送給正在崛起的少年中國。”
(三)唱經典,感悟忠孝仁義
一二年級孩子的音樂課上教唱王力宏唱的《三字經》。大部分孩子在幼兒時期都背過三字經,學唱之前可以讓孩子們先背幾段。但是很多孩子只是會背,不太理解文中含義。所以,可以讓讓孩子們討論下這些句子到底講的是什么意思,之后再學唱歌曲,讓孩子們在學唱歌曲中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創經典,和詩而歌,再創經典
縱觀這幾期的《經典詠流傳》,大部分的歌曲都是在原有詩詞的基礎上添加新詞、表達歌者的內心。那么作為小學音樂老師的我們,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引導孩子將經典繼續傳播,讓孩子們在傳唱、創作經典中受到德育的熏陶。
(一)低段學生借曲填詞,激發興趣
一二年級可以選擇比較簡單的旋律進行填詞。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到創作的快樂,老師可以提供孩子們熟悉的旋律和古詩內容,讓孩子跟著老師的琴聲唱古詩,還鼓勵全班孩子作曲,大大激發了孩子的學習熱情。
(二)老師提供兩首學生熟悉的歌曲譜分發給學生,(一首適合五言,一首適合七律)再給一個主題,或是跟愛國有關,或是跟自強自信有關,讓學生自己來選擇合適的古詩詞進行借曲填詞的創作練習并演唱,還在班級開展古詩新唱活動。就這樣,在比賽中,孩子們激發靈感,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在創作、演唱中,他們潛移默化地受到了德育的熏陶。
(三)高段學生和曲而歌,陶冶情操
五六年級學生進行創作的難度進一步增強,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分層布置任務,結合班隊課搞“忠孝禮義”等主題活動,或者可以自己選擇合適的旋律,選擇符合主題的古詩詞,進行填詞。比如選六下《游子吟》旋律,換掉原有歌詞,變成杜甫所寫的《春望》《望岳》等,或者在原有詩詞內容的基礎上增加新詞,進行改編,創作出更棒的新經典。就這樣,孩子們和曲而歌,在創作中、在歌聲里陶冶情操。
四、演經典,踏歌而行,演繹經典
唱而優則演。孩子們熱愛表演,古詩文的歌曲只是演唱太單調,學校可以開展各種活動,為孩子們提供唱經典、演經典的大舞臺,讓孩子們在演繹經典中傳頌美德。
周一的升國旗儀式上,一群群孩子為大家送上耳熟能詳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憫農》 等歌曲 。
興趣活動課中,歌舞班同學們認真排練《木蘭辭》。唱與頌、跳與演相結合,把巾幗英雄花木蘭忠孝節義、勇敢純樸的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讀書月展示活動中,一群群孩子們表演的音樂古詩文小品吸引了眾多同學的眼球。“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大家從李白身上學到了不畏強權,任性灑脫的自信;“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從杜甫身上學到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從于謙身上學到了“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錚錚鐵骨。
“大音有聲,大象無形”,愿古典詩詞乘著歌聲的翅膀盡情飛翔,如春風雨露般沐浴著孩子們,讓德育之花遍地開放。
【經】久不衰的文化,【典】藏千年的詩篇,【詠】頌古老而輝煌的歷史,【流】傳動人而美麗的故事,【傳】唱久而彌新的歌聲!
參考文獻
[1]楊帆.品詩詞之美 育審美情趣[J].北京教育,2018(02): 79.
[2]李瀟婧.談高中音樂鑒賞課中德育的有機滲透[J].中小學教育,201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