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龍
【摘要】 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堅持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合理設計教學流程,通過對問題的提出,在發現、思考、討論、探究等行為行為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關鍵詞】 高中數學 問題教學 流程設計
數學最為一門綜合性學科,憑借其抽象性、縝密性等特征,有助于激發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潛能。為此,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對數學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在實際思考與探究強化自身問題意識,開拓學生發展思維。
一、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數學既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學科,也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科。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開展問題教學,教師可以在課程導入中直接將數學問題展示給學生,從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目標。
例如,函數是高中數學學習中的重點內容,指數函數是函數學習的開始,對之后學生函數知識學習具有直接影響。為此,在指數函數一課教學中,筆者直接將“函數”寫在黑板上,學生結合之前的預習內容,能夠說出“指數函數”、“對數函數”、“冪函數”。隨后,筆者使用多媒體技術在大屏幕上展示“什么是指數函數?”通過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展示,學生有效認識到本節課是對指數函數的學習,在之后的教學講解中,能夠結合教材說出指數函數的概念為“形如 y=ax(a>0,且a≠1)的函數”。筆者提問學生,“對x有沒有什么限制呢?”在筆者的問題引導下,學生通過研究發現,指數函數中的x為自變量,定義域為R。在學生明確了解了指數函數的定義公式后,筆者對本節課內容開展詳細教學,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了本節課內容。將問題教學應用到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將問題直接展示給學生,促使學生明確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有效學習數學課堂知識內容。
二、適當點撥,探究問題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強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認為學生是課堂學習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采用問題教學法,教師應明確自身身份,引導學生針對數學內容進行自主探究,在學生陷入問題困境時再適當指導和點撥。這樣一來,有助于學生在實際問題探究中,梳理數學知識脈絡,建立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
例如,數列是高中數學學習中的基礎內容,也是學生考試中較容易把握分值的試題類型。其中,主要包括等差數列和等比數列兩種。在本章教學中,筆者按照傳統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等差數列內容。在等比數列知識學習中,筆者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等比數列的知識結構。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借鑒等差數列的學習流程,自主研究等比數列相關定義和公式。等比數列前n項和等比數學學習中的難點,筆者發現學生對其他知識都能有效學習,但對于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推導始終不能抓住其要領。學生能夠結合等差數列前n項和的推導方式,首先寫出Sn=a1+a2+a3+……an,鑒于學生的表現,筆者提問學生“等比數列和等差數列定義公式的差別”,學生快速說出等差數列為an=a1+(n-1)d、等比數列為an=a1qn-1。緊接著,筆者又提問學生“結合等差數列的定義公式求前n項和的方法,等比數列呢?”這時,學生立即列出另一個公式,將Sn=a1+a2+a3+……an的左右分別乘以公比q,即qSn=a1q+a2q+a3q+……anq,利用兩式相減最終得出Sn=。將問題教學應用到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學生出現問題的時候進行適當的問題引導,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方向,進而完善自身數學知識結構。
三、歸納整理,延伸問題
高中生思想活躍,在學習的過程中會產生獨特的思維,為此,在高中數學問題教學課堂中,教師要組織學生深入研究學生自身提出的問題,延伸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空間。另外,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
例如,在“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一課的教學中,在筆者講解完“三角函數誘導公式二角α與角π+α的終邊關于原點對稱”和“公式三角α的終邊與角-α的終邊關于x軸對稱”后,班上一名學生開玩笑道,“是不是還可以關于y軸對稱”。筆者沒有否定該生的想法,相反,筆者提問學生,“這名學生說得對不對,不如大家一起驗證一下。”隨即,學生繪制坐標系繪制角α的直線l,以及關于y軸對稱對稱的直線l1,學生發現從x軸到直線l的角的度數等于π-α。學生仿照前兩個公式的問題,提出“角α的終邊與角π-α的終邊有怎樣的的對稱關系?”“l與l1的坐標又有怎樣的關系?”最終求證出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四。因此,在高中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通過對學生問題的整理與延伸,開發學生思維。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有效地安排教學時間,將問題科學合理地設置在課堂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另外,在實際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的多維度、多角度分析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 劉榮茂.高中數學教學中問題導學法的有效應用探討[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8(09):83.
[2] 葛志剛.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8(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