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摘 要 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是國家與民族振興發展的基礎保障,以漢語為核心開展第二語言教學活動,能夠讓更多的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下面文章主要就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現狀展開分析,探討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 漢語國際 國際教育 教育教學 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對外漢語教學并非單一的語言文字教學,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吸引外國友人包容、了解中國文化,傳播發揚中國文化的重要陣地。一方面,這是由對外漢語教學本身性質決定的。語言牽連著文化,是文化的載體。對外漢語教師講解漢語知識,留學生學習漢語,必然會接觸到中華文化,尤其是交際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另一方面,這是隨著漢語推廣不斷深化,凸顯出的教學功能。對外漢語教學興起之初,曾一度以語言教學為中心。
1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現狀分析
1.1在相關的教學法課程的教學中,缺乏差異性和國別針對性
不同國家,語言各異,操相同母語的人,在漢語學習中會有相似的語言偏誤和母語負遷移問題,母語不同,漢語學習中的這些問題也會不同。然而,目前的教學法和二語習得理論,大多缺乏針對性,當然人才的精細化培養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師資問題。這一問題大致可以先從以國別化的漢語教學法這類專題性的方式進行探索,由海外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歷和研究承擔不同的專題,比如泰國漢語教學專題,印尼漢語教學專題,中亞地區漢語教學專題等。在每一個專題下,再差異化地根據少兒、青少年、成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不同認知規律、不同學習內容和學習目的,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法研討和教學。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師資,還可以有計劃地派相關的研究生導師帶著相關課題赴某一目的國進行漢語教學與調查研究。
1.2 實踐不足,能力不夠
不少設有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的學校,有很多來華留學生,這樣可以提供這些本科生課堂觀摩的機會,但由于學校規定,或是學校也同時培養更高層次的漢語國際教育碩士生,這樣本科生基本沒有機會上崗實習,更談不上赴海外實習。雖然有些學生可以通過漢辦途徑前往海外,但基本是畢業后才實現的。而有些學校,留學生較少,學生課堂觀摩機會也不多。能力的提升是必須在實踐中進行的,由于學生缺乏這方面的鍛煉,造成教學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組織管理課堂能力等嚴重缺失。本科生所存在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理想的培養平臺和培養時間不足造成的。其他方面,有些是學生的人生閱歷不足造成,比如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有些方面是學校認識不足或培養不夠專業造成的,比如觀察各校的培養方案,發現不少學校的課程設置與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區分不是很明顯,未能突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特色。
1.3學術型漢語人才培養面臨極大的挑戰
突出存在的問題是科研壓力非常大,主要表現在發表核心期刊論文的要求。學校統一規定,中國學生至少在CSSCI級別以上期刊發表一篇論文(有不少學校要求文科生發表兩篇核心期刊),而中文類核心期刊,即使加上擴展版和集刊,也不過十幾本,發表的論文數量有限,而這其中的不少刊物,對教學類文章還不感興趣,可見完成核心期刊論文發表要求的難度有多大。在加上撰寫學位論文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這勢必造成學生難以有較多的時間進行教學實踐,更別說海外實習了。這樣,也使得漢語國際教育生的培養,除了課程和撰寫的學位論文之外,很難突出本專業鮮明的特色。
2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的創新路徑
2.1實事求是,立足本體,探索體現漢語特點的學科之路
20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漢語教學界進一步解放思想,學術爭鳴空前活躍。這一時期,出現了多次學術思想大討論,如對外漢語教學的“文化教學屬性”和“語言教學屬性”的討論,學科性質和內涵的討論,學科理論的討論,以及“字本位”與“詞本位”的討論等。學術爭鳴帶來了學科的進步。通過大討論,人們逐漸明確了對外漢語教學作為“語言教學”的學科屬性。“字本位”和“詞本位”教學之爭,不僅僅是不同教學方法的論爭,而且也是關涉漢語教學是繼續跟隨西方語言學理論亦步亦趨,還是走一條回歸漢語本質和特點的教學路子的根本性問題。這次大討論體現了漢語教學界對于回歸和探索反映漢語自身特點的教學路子的努力和追求,使人們深化了對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特點和特色的認識,體現了對外漢語教學學科的逐漸成熟和學科自信。
2.2提高漢語國家教育課程設置水平
國內大部分開設了漢語國際教育的學校,大多都采取兩年制的形式,其中一年大部分規定用于實習,以提高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這樣留給學生學習現代漢語知識的時間變得格外緊張,因此高校在課程設置上應大幅度提高現代漢語相關知識的比重,將其列入專業必修課中,增加學分和課時,將以往概論性質的課程改為涵蓋現代漢語語音、詞匯、語法、文字、語用等多方面知識的基礎課程,可以分為上、下兩部分,貫穿于研究生教育的第一年,同時應注意該課程重點應在拓展學生現代漢語知識儲備的廣度,因為漢語國際教育不是培養漢語研究人才,因此為他們開設的現代漢語課程難度不宜過深,語料應以高頻的口語語料為主,這樣有助于他們以后的課堂教學。高校可以適當壓縮關于傳統文化或者跨文化交際課程的課時,保持其原有的學分,采取自學為主、提交論文的方式,與文化相關的課程由于其自身特點——內容趣味性較高、易理解——屬于學生既感興趣、學起來又不費力的領域,因此愿意在課下花費時間學習,與之相反的是,現代漢語尤其是語法部分由于其自身較為枯燥且不易于理解的特點,不適于放在課下自學。
2.3在課程中要適當增加實踐課程
例如:在學習古代文學中孔子儒家的思想主張,老師就可以帶領學生到課外,組織學生按照小組自行開展宣傳孔子思想的活動,在時間課程中提高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在宣傳活動開展中,可以適當讓學生試著向外人進行孔子思想知識的宣傳,這樣也就比較符合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教學目的,對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大學生在就業中工作技能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意義。最后再在課堂中根據自己在文化宣傳中遇到的問題或者是有趣的事情,在課堂中進行分享,然后學生和老師針對問題進行解決,只有不斷的實踐,才能不斷找出問題,為漢語國際傳播工作提供保障。
2.4關注跨文化教學的重要性
無論是課堂教學中已取得的良好效果還是課程建設中仍然存在的棘手問題,無處不體現出新興專業建設與教學面臨的挑戰,同時也突顯了推進跨文化傳播、拓寬跨文化視野的意義。在這樣一個視域融合的年代,跨文化傳播原則及其運用塑造出的新興專業新型課程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發展變遷的需求。視域融合不僅僅是國家、地區、民族之間的交流,更是語言、文化、哲學、藝術、經濟等多領域全面發展的傳播、交流、翻譯、對話、沖擊,由此催生出服務于人類共同繁榮的“世界文學”。如果說所謂的“世界文學”不僅包含文學乃至人文學科,那么唯有以跨文化傳播原則切入,才能建設符合視域融合要求的高等學校專業學科,培養能夠有力促進視域融合與文化翻譯的專業人才,從知識與教育的基層與細節出發,期待更廣闊視野中全人類的交流、理解、和平與繁榮。
2.5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教師可以采取某些獎勵或者測評機制,培養學生課后自我復習和自我預習的意識。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標,也是學生自我教育的必要手段,所以,對于一些相對簡單并且探究性較弱的學科,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學,通過布置作業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這些內容,或者將需要自學知識直接布置給學生,這樣也明確了學生要學習的內容。那么教師如何檢驗學生自學的成果呢?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做相關知識的筆記或者在自學的過程中紀錄自己的心得和問題,把自學內容的考察納入學生平時成績考核指標之中,在期末把該部分的考核內容加入評估體系中,這樣不僅可以調動學生自學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借此考察學生自學的情況。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可以讓學生享受到探索知識的快樂感和成就感。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對外交流日益密切的形勢下,“漢語熱”在全世界范圍內持續升溫,世界范圍內的漢語教學是推廣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因此怎樣有效地推廣漢語成了目前漢語教學中的重難點。結合我國外語言的教育現狀,積極開展漢語國際教育教學活動,從師資培養、自主學習、實踐教學等多方面提高我國漢語國際教育教學的整體水平。
參考文獻
[1] 崔希亮.關于漢語國際教育的學科定位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15(03).
[2] 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總部.國際漢語教師標準(修訂版)[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2.
[3] 凌德翔.和平崛起視閾下漢語國際傳播歷史嬗變的啟示[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