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沙
摘 要:黨章規定“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后備軍”[1]。高校共青團和學生組織(簡稱團學)在高校教學和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團學組織是學校隱性課程和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教育、服務和管理青年學生,提高廣大青年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以及創建和諧校園發揮著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了“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這一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為高校基層團建工作提供了科學方向。高校推進服務型基層團組織建設意義重大,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高校團組織應樹立人文關懷的工作理念,重視和發揮團學干部的主體意識,引導團學干部開展自我教育,并融入人文關懷,把建設服務型基層團組織的工作不斷推向新的水平。
關鍵詞:人文關懷;團學干部;成長
何為人文關懷呢?那就是在教育過程中以人為本,從學生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需求著手,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懷人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團學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一直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而人文關懷則是形成和強化團學組織凝聚力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2]。學校應注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多樣化的個體需求,給予學生人文關懷并將其滲透到工作的各個方面,促進團學工作可持續發展。
一、通過人文關懷培養團學干部健全的人格
中國的傳統教育為我們留下了的最寶貴的財富即以人為本的愛心教育。校園人文環境是一種隱性課堂,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極為重要。需要強調的是,教師的愛應以理解和尊重為前提,是一種智慧且有責任的愛,更讓學生學會去愛。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關注心靈和人性,關注人的健康成長。團學工作忙碌而繁雜,團學干部需要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來應對。青春時代是為一生奠定基礎的時期,而人文關懷會促進他們保持愉快、開朗、自信的激情,即使遇到失敗與挫折,也能用理智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擺脫消極情緒的困擾而渡過難關。作為教育工作者,在對團學干部實施教育指導過程中,應具備更多的愛心、良心和社會責任心,并能將這種情懷傳遞,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到舒緩,心理壓力得到降低,帶給他們心靈的寧靜、精神的完善、靈魂的高尚,并促進這個團隊變得更加溫馨、善良、美好,讓大更家在充滿愛的環境里有效發揮自己的所長,鍛煉自身的能力,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最大限度,努力塑造健全的人格,成長得更加幸福。
二、通過人文關懷加強團隊默契
中國教育最好的傳承是人文關懷。人文就是人心,人文關懷就是對人心和人性的關懷。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最好的教師是在與學生的精神交往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與學生成為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樣的教師。高校教師與團學干部之間的關系不僅僅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的關系,在工作、生活中也應是合作者和如親人、朋友般的關系,在工作中大家身處同一團隊,共同解決問題;在生活中關懷照顧學生,認真傾聽團學干部的心理訴求,以心換心,真正走入團學干部的內心世界,讓他感覺你可信賴。這種關系的確立有助于更好地使團學干部間、團學干部與教師間融合。人文關懷的力量是無窮的,團隊成員之間的默契遠勝于生硬死板的行政命令,這種團隊歸屬感有助于團學干部更好地學習和運用團隊管理的經驗。同時也指出,教師在與團學干部的深入交往中要把握“度”,注重實事求是、公正嚴明,不能喪失教師的威信與尊嚴,鼓勵與批評并存,激發團學干部的無限潛能。
三、通過人文關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強化人文關懷教育對于高校思政人文體系的構建以及學生身心健康的協調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習近平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中強調,思想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而通過人文關懷將會更好地落實這一點,在充分地尊重理解人、真誠幫助人的基礎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成為引導人自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評價、自我完善的過程,進而有效激發團學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有效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促進其全面成長,為未來更久遠的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團學干部的成長需要教育者傾注深深的人文關懷,尊重而非斥責,鼓勵而非嘲諷,全心全意為團學干部成長筑起一道屏障,給予他們堅實的后盾和包容的愛,促進他們在團學這個平臺實現自身的價值,從而成長地更好。
參考文獻:
[1]張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職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董雨.人文關懷與高校團學干部的成長[J].中國青年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