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
【摘 要】 研學旅行不是玩,是讓學生在旅行中用地理學的眼光觀察我們生活中的世界。研學旅行的目的是讓學生把枯燥的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做到真正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學習有用的地理。
【關鍵詞】 研學旅行 淮河 實踐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紀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通過集體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
讓初中生走出教室親近自然,用發現的眼光觀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對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同時,學生也可以把課堂中的地理知識應用于生活,驗證自己的所學所想所思。
古有徐霞客周游今中國的21個省,歷經30年寫出《徐霞客游記》,開辟了中國地理學研究的方向。今有研學旅行讓學生走進自然之中去。筆者參與帶隊八年級學生的研學旅行工作,在工作中收獲頗豐,且效果較好,現將研學旅行對初中生的實踐意義記錄于此。
一、建立規范,明確目標、要求,開展研學旅行中的實踐
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對于研學旅行更多的學生是當作玩,但這不是玩,是要學生在玩中學,把書本知識與實際自然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在研學之前需確定研學的目的、內容、路線等。例如:我們通過學校的統籌安排,在淮河開展一條游學路線,行程安排兩天一夜。從壽縣出發,參觀淮南市田家庵區淮河岸邊,觀察淮河的形態,探討淮河的水文特征、氣候、植被、農業等自然地理內容,引入淮南鄉土地理知識。探究淮河的水污染問題和應對措施。順淮河而下到達蚌埠,參觀蚌埠市博物館,賞蚌埠花鼓燈藝術,感受文化氣息。參觀蚌埠市火車站,探究蚌埠市的交通樞紐在城市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1. 研學目標
通過此次的研學旅行,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地理,同時把書本地理知識應用于實際。
要想讓學生真正體驗學習的樂趣,教師要做好導師的作用。讓學生結合課本地理知識,進行查閱、篩選、整理研學相關材料,把需要研學的地方與知識先行查閱好。教師的責任是制定規則、提出要求、保障安全。如何分組,如何觀察、體驗、探究等,讓學生自主進行。教師在旅行前,要從學科的角度去設計研學旅行的各個環節。教師要保證實施研學教學的基本樣態,又要尊重學生個人特點和長處,從而進行合理分組。對每個小組的研學方案嚴格把關,在研學時按小組的方案開展學習活動,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
2. 研學要求
教師有設計研學旅行活動課程的意識和行動,有依據研學旅行基地資源特點有機結合教材地理知識。教師要制定計劃、確定方案,要選擇恰當的時間、地點、線路;確定游學重點,設計活動流程,要制定安全應急預案。對學生進行心理、安全、紀律、文明、環境保護教育,讓學生進行必要的準備等。
對于學生的準備如下:分成小組,適當分工,熟悉教材,查閱資料。熟悉活動的線路、目的,觀察的對象、內容與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項,準備必要的學習及生活用品等。
二、實施研學旅行中的實踐
1. 參觀淮河引出自然地理知識,把課本知識回歸自然
淮河作為中國第七大河,具有重要的地理學意義,課本上也強調得多。學生們常年生活在淮河兩岸的這片土地上,而真正走到淮河邊上體驗淮河兩岸的風光的學生很少。借著地理位置近,帶領學生研學旅行的第一站是田家庵區的淮河碼頭。
2. 體驗蚌埠市的文化,感受交通在城市經濟中起的巨大作用
第一,體驗花鼓燈文化。
花鼓燈是傳播于淮河流域的一種以歌舞為主要內容的綜合性藝術形式,是一種比較完整系統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它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表演風格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奏多變,或高昂激越或婉轉纖柔,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之一。曾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又有“淮畔幽蘭”的美譽。在蚌埠市帶領學生欣賞特色的花鼓燈藝術,小伙子們敲起鑼鼓,姑娘們舞起蘭花,歡樂激揚的氛圍感染了學生,引得掌聲不斷。學生在欣賞鼓樂之中,感受到淮河文化的魅力,用藝術感染學生,提升了學生的愛國之情。用花鼓燈打動學生,增加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把課本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真正落到了實處。
第二,感受交通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蚌埠是華東鐵路運輸網的重要節點,京滬鐵路、淮南鐵路在蚌埠交匯,蚌埠南站為京滬高鐵七大中心樞紐站之一,同時京福高速鐵路自蚌埠南站引出。同學們參觀了蚌埠市火車站和蚌埠市南站,看著運行的火車時刻表,感受到了蚌埠市鐵路交通運輸網密集。交通運輸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先行官的作用。讓學生查閱各種資料發現,蚌埠市經濟騰飛,離不開鐵路運輸的發展。作為京滬鐵路上的一個一等停車站,蚌埠市年輸送旅客量4000萬人次。可以說這是火車拉來的城市經濟發展的強大助推器。城市越發展,交通運輸也越發達。同學們繪制中國鐵路圖,展示了自己的制圖功底。參觀火車站,看火車運行圖,讓學生在行走中感悟課本地理知識。是把課本知識和實際生活有效結合的過程。是書本與實踐的一次有效地結合,激發了學生熱愛生活中的地理知識。
三、知行合一,總結研學旅行中的實踐
指導教師結合當地情況,指導學生運用測量量規對當地地理環境、風土人情、人類活動的影響等展開調研,并及時運用地理知識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釋疑,積極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指導過好野外集體生活等。做到了分工明晰、責任明確,既減輕了組織者的負擔,又能避免家長在費用、安全等方面的誤解與分歧,確保了活動的安全、高效實施。
活動結束之后,將活動照片、視頻采集、費用開支等提供給全體學生和家長,并要求學生完成研學旅行報告書,項目包括活動之前準備、活動過程見聞、活動之后思考、家長建議等,引導學生再次回味活動開展的過程,學校或班級內組織研學旅行報告書展評、學生攝影展覽、活動演講、旅行活動書畫展評等活動,進一步獲得集體生活的體驗和地理學科知識的認知,受到文化的熏陶與情感的升華。
參考文獻
[1] 滕麗霞,陶友華.研學旅行初探[J].價值工程,2015(35):251-253.
[2] 陸慶祥,程遲.研學旅行的理論基礎與實施策略研究[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0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