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龍
摘 要: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書法教育對培養學生的書寫能力、審美能力和文化品質具有重要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意見中也強調:“寫字教學要重視對學生基本書寫技能的培養,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并有初步的書法審美能力是現代中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也是基礎教育課程的目標之一。”書法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技巧外,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和審美能力。學生審美能力提高了,整體審美素質才會真正提高。
關鍵詞:書法教學;審美能力;培養策略
一、什么是書法審美
所謂審美能力是指學生對美的藝術、事物、品格的感受及認識能力。通過這種感受和認識使其形成高尚的道德感和達到人格美的境界。書法審美能力培養包括對書法的點線美、結體美、空間美、意趣美、鑒賞美、創造美等活動,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
二、學生書法審美能力現狀
1.問卷調查。為了真實了解我校學生書法審美能力的現狀,我們采用了問卷調查的方式對3-6年級的部分學生進行了書面問卷調查,同時利用談話的方式了解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現狀。
2.調查結論。通過問卷法、談話法我們得出這樣的結論,98%的學生不知道怎么去欣賞一幅書法作品;90%的學生不清楚書法的美到底有哪些;70%的學生沒有看過有關書法的書籍;100%的學生想學好書法,寫好字。對于教師調研方面,85%的書法教師不知道如何從專業角度去賞析一幅作品;80%的書法教師不知道課上怎樣去培養學生書法審美能力。
3.存在的問題。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存在的問題一是學生不知道怎樣去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美,大部分學生認為只要把字寫工整就是美,這其實是缺乏真正的書法審美能力。二是從我校幾位書法教師的調查中發現,書法老師的書法水平和書法審美能力并不高,不能真正賞析一幅書法作品,即使會欣賞也僅有淺層次的審美能力。
三、審美能力培養策略研究
為了在書法教學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筆者查詢了有關理論文獻進行深入的學習,并在書法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能力培養,積極探索在書法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策略。具體策略如下:
策略一:利用課前三分鐘加強學生對書法審美知識的培養
每節書法課,教師都安排了課前三分鐘。課前三分鐘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關于書法審美、書法常識的介紹和展示,通過書法課前三分鐘的展示和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了審美意識。
策略二: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書法線條美的訓練
書法是線條的藝術,書法要努力打造出每一根高質量的線條。讓每個筆畫具有一種外形俊美、力道遒勁的美。所以每節書法課中,前5分鐘老師都會讓學生先進行5分鐘的書法線條“畫圈”練習,包括橫線條、豎線條、曲線條的練習,通過線條的訓練提高學生對書法線條的書寫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書法線條外形俊美、力道遒勁審美能力的培養。
策略三: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書法筆畫美的培養
書法課通常可分為筆畫課、結構課、欣賞課(章法)、書法文化課。在筆畫課教學中注重學生對筆畫美的認識和感悟。如在筆畫課《點》的教學中老師通過學生對筆畫“點”的形態觀察,想一想“點”像生活中的哪些事物呢?學生通過觀察比較,體會“點似高山之墜石”。就是感覺懸崖上有塊石頭墜落下來,那個“點”,正是一塊從高處墜落的石頭的力量,從中體會出每個筆畫都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之美。
策略四: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書法結構美的培養
書法結構之美有六:端正平穩之美、均衡對稱之美、疏密均勻之美、迎讓避就之美、主次分明之美、形態變換之美。在書法結構教學中注重學生對結構美的認識和理解。
如在教學結構的端正平穩之美時,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體操、瑜伽等展現出的身體姿態的端正平穩之美,以及各種建筑物展現的端正平穩之美。賞析“形似物象”的例字結構的巧妙之處,理解書法結構要重心平穩,就要明白使字的兩側在視覺上保持平衡。
其次,通過觀察一組展現均衡對稱之美的照片(昆蟲、植物、建筑、交通工具、舞蹈等),讓學生賞析“形似物象”的例字結構的巧妙之處,體會書法結構的均衡對稱之美。
策略五:教學中加強學生對書法章法美的培養
章法作為書法藝術中一個相對獨立的部分,仍然有自身美的規律,主要有虛實之美、氣脈連貫之美、賓主之美、章法表現形式之美、題款與印章之美。例如在欣賞課中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中秋帖》,討論:觀察此帖你有哪些感受?你覺得哪些地方寫得好?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再做詳細介紹:《中秋帖》墨跡線條富于彈性,于粗細環轉中展現干凈利落。字與字間搭配得宜,相顧生輝。行筆看似迅疾,卻剛健圓潤,妍媚多姿,點化疏朗,顧盼有情,結體筋骨開張,清勁端和,用墨隨和而帶有一種蒼渾華滋的自然變化,其環轉起落分明,通篇顯得筆力矯健,氣勢磅礴,給欣賞者一種酣暢淋漓之感。正是“大鵬轉風,長鯨噴浪懸崖墜石,驚電遺光”。但這種放縱豪情中,又蘊藏著清雅潔凈的氣息,再現晉人書法那種天然去雕飾、秀媚灑脫的時代風貌。
策略六:課后通過參觀書法展覽拓寬書法審美眼界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學校小課堂,生活大課堂,書法審美能力還可以通過生活大課堂來培養的。書法學習過程是枯燥繁復的,不利于孩子的接受和堅持。要想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除了在學校的小課堂上學習以外,老師還應帶著孩子走出課堂,深入生活,比如到博物館、歷史名跡游覽,參觀各種大型書展等。孩子們時而在國子監和孔廟親歷古代科考的場地,研究匾額碑刻的歷史;時而在國博穿越魏晉,欣賞青銅之美;時而在國圖暢游文字起源。時而到蘇州,約會“王羲之”,探訪“唐伯虎”,水鄉泛舟,江南風光躍然紙上,柳巷追逐,感受歷史的溫度;時而在西安,看秦俑想大秦盛景,大雁塔下水墨日落,九成宮里觸摸千年的線條;時而景德鎮中,書法碰上“瓷兒”,手繪、手寫、親手制瓷,流連徽派名家故居。生活大課堂中的書法審美將是孩子在學校小課堂上永遠無法得到的寶貴的審美財富。
總之,在書法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培養學生對傳統書法的鑒賞能力是有必要的。這些都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在書法教學實踐過程中多采取不同策略加強對學生書法審美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才能使書法審美教育的功能真正得以實現,路漫漫其修遠兮,我輩將上下求索!
參考文獻:
[1]陳龍海.線條之美:中國書法線條語言的審美解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1(2).
[2]董江海.中國書法審美標準的確立[D].北京師范大學,2015.
[3]郭巖.書法欣賞的審美標準[D].首都師范大學,2015.
[4]徐建.略論書法欣賞的審美特征[D].池州師范大學,2017.
[5]張鵬宇.書法欣賞的人文價值及審美特征[D].晉中學院,2015.
[6]侯吉諒.如何欣賞書法[J].臺灣書法家,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