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雪清
摘 要:父親淡出家庭教育是當下家庭教育面臨的非常嚴峻的問題,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造成了未成年人道德認知的不完善、道德情感的不豐富、道德意志薄弱、道德行為不合理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要分析當今時代背景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發現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價值優勢,最終才能實現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價值。
關鍵詞:父親;家庭教育;未成年人;道德養成
一、父親淡出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影響的概念界定
(一)家庭教育
針對家庭教育的理論概念,眾多學者對其做出不同的界定。傳統中國的家庭教育,《說文解字》一書中有提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根據其歷史背景將“教”“育”的解釋延伸到“家庭教育”的內涵中,即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中長輩培養晚輩的生活習慣、生存的能力,是出于一種代際間的愛和責任進行的教育。①現代中國的家庭教育,在《中國百科大辭典》一書中認為家庭教育是“父母及其他年長者在家庭內對子女進行的教育。
在此基礎上,筆者將本研究中的家庭教育定義為家長在家庭中依靠親子關系幫助子女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子女思想積極變化,習得生存發展技能,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的教育。
(二)未成年人
一般對于“未成年人”的界定都是從時間維度進行的,確立以 18 周歲作為未成年人的年齡界限?!边@里的“時間維度”是以身體發育的角度為依據的。
筆者試圖對未成年人進行倫理意義上的定義,但難度很大。如果在倫理意義層面對“未成年人”進行界定,即“未成年人”的道德品質發育不完善,道德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與之相對應的“成年人”的道德品質發育完滿,道德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但是“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道德發展之間不存在過渡,因為并不是每個成年人的道德都能發展到最高的水平,所以在倫理意義上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也就失去了相對意義,總之,本文所討論的未成年人并不是以 18歲為絕對的年齡界限,只是在倫理意義上相對于“成年人”來說。
(三)道德養成
道德是由“道”和“德”兩部分組成,對于兩個字的解釋,在我國古代的很多作品中也有提到。《說文解字》中有“道,所行道也”,此處的“道”即含有道路之意,后被引申為準則、規范之意。②
筆者在本研究中將“道德養成”定義為:在家庭生活中,家長依靠親子關系幫助未成年人提高道德認知、豐富道德情感、增強道德意志、規范道德行為的生活實踐活動。
二、父親淡出家庭教育引起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危機
(一)道德認知不完善
一方面,國外有研究表明跟隨父親比跟隨母親成長的孩子智商和道德認知能力較高;反之父親淡出家庭教育,未成年人的智力發展、道德水平和個人品質的發展都會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母親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更傾向于社會生活私人領域(日常生活),父親對于未成年人的教育更傾向于社會生活的公共領域(社會交往),父親可以教孩子社會人際交往準則、社會公平競爭的意識等社會生存技能。反之父親淡出家庭道德教育不利于完善孩子的道德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道德情感不豐富
道德情感是指的人們面對真假、美丑和善惡的現象時內心產生的情感體驗。男女情感特征不同,女性的道德情感更多地表現為慈悲、同情,男性的道德情感更多地表現為正義、公正。父親淡出家庭教育就會導致家庭中未成年人正義教育的缺失,在處理身邊的道德事件中會同情心泛濫,將自身至于道德綁架的狀況中,不利于成年之后處理社會中的道德事件。
(三)道德意志薄弱
一方面,中國在傳統意義上經常用“嚴父慈母”一詞來表示在家庭中父母親的角色形象,因此父親相對于母親來說,父親的權威會增強未成年人的道德意志。另一方面,父母親在家庭生活中參與的游戲類別的不同,父親更多地參與未成年人的打斗、器材等游戲,相比較來看未成年與父親之間的游戲更能挑戰個人的意志力。反之如果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缺席,就減少了未成年人發展意志力的資源和機會,不利于未成年人道德意志力的發展。
(四)道德行為失范
一方面,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發揮自身榜樣的力量,未成年人耳濡目染地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另一方面,父親表現出的權威對于未成年人的失范行為具有矯正作用,因此只有父親積極地參與家庭教育,才能夠及時地發現、糾正未成年人不良的行為、習慣。反之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無法及時糾正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容易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害人害己誤終生。
三、父親淡出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的原因分析
(一)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
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參與度較低,是中國傳統歷史中遺留下來的一個問題,早在母系社會時期,性別差異導致了男女社會分工明顯。再到后來的農耕時代,男性憑借體力的優勢依然擔任打獵、耕種,于是在悠久的中華文明中就形成了“男主內,女主外”的思想觀念,雖然我們的社會進入現代化發展中,但這一思想觀念依然存在。生活的壓力迫使父親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工作與人際交往中,缺席了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教育。
(二)現代職業性質的影響
生活在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同時人們也能享受到便利發達的交通,人們的工作不再是固定在某一個辦公區域,為了公司贏得更大化的利益,有時會派遣員工出差學習,出于對女性的保護,大多數公司需要經常出差的崗位都會招募男性員工,從而減少了男性參與家庭教育的機會,較少參與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過程,甚至不能建立正常的親子關系,這也是父親淡出家庭教育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原因之一。
(三)男性文化淡出基礎教育
據統計,國內小學中80%左右的教師是女性,整個兒童教育處于女性文化狀態。③面對應試教育的壓力,學校、家庭和社會更看重學生的分數,因此需要男性教師參與進行的人格教育與素質教育被忽視,于是男性文化失去了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的主動權。
四、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價值
(一)父親是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參與者
首先,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言傳身教,因此未成年人在家庭中主要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父親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親要抓住機會在家庭生活中進行教育;其次,父親家庭生活中通過實踐活動進行教育,比如:父親在游戲中制定規則,游戲過程中提示子女遵守規則,經過在家庭中的學習,未成年人能夠自覺遵守學校和社會中的秩序;最后父親在家庭中具有社會屬性的優勢,未成年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從家庭走向學校最后走向社會,需要學習社會生存技能,而父親會將自身積累的經驗和技傳授給子女,幫助子女更好地在社會中立足。
(二)父親是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評價者
父親不僅是家庭中道德教育的參與者與建構者,也是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評價者,未成年人道德品質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道德養成的過程中未成年人會出現問題,需要父親及時做出評價和指導。
五、實現父親在家庭教育中對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價值
(一)父親自身層面
首先,父親要端正態度,高度重視家庭道德教育,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第一,要樹立正確的三觀,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第二,在家庭中時刻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樹立良好的榜樣。其次,要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更好地參與到子女的教育中,第一,要與子女建立民主型的親子關系,相互尊重、包容;第二,要積極了解子女的學習與生活,對于他們的問題進行及時的心理疏導與幫助;第三,要給予孩子精心的時刻,能夠平衡好工作與家庭,保證自己每周有特定的時間參與到子女的活動中去。
(二)家庭層面
國外有研究證明父親參與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與家庭婚姻關系的支持力度呈正相關,因此家庭支持父親積極參與未成年人道德養成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母親要鼓勵父親積極參與;第二,母親要適時放手,為父親參與道德教育創造機會;第三,父母建立良好的婚姻關系,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第四,對于主干家庭來說,要做好長輩的思想工作,強調父親在子女道德養成中的重要性,不要干預父親教育子女。
(三)社會層面
整個社會要支持父親重回家庭教育中,并能制定相應的政策保障。第一,學校與教育機構應鼓勵父親多參與親子活動,為父親參與子女的道德教育提供多種平臺;第二,應制定相應的政策規定單位中的出差工作應該實行“輪流制”,這樣就避免了同一個人長期出差,沒有時間參與家庭活動;第三,政府應該制定“父親假”,能夠保證工作體制內的父親參與到學?;顒又腥?,保障父親能夠輕松、悠閑地參與子女的教育。
六、總結
父親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父親參與了每個人生命的產生;其次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家庭是由父親參與組成的;然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擁有健全父愛的孩子相對于缺失父愛的孩子來說,心理方面的發展相對健全,當下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無疑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因此本研究主張從父親自身、家庭層面和社會層面采取相應的策略,重新將父親“召回”家庭教育中,如此才能保證父親參與家庭教育中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的過程,發揮父親在家庭德育中的角色優勢,才能夠培養出身心健康、具有優秀道德品質的孩子。
注釋:
①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1.
②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③孟育群,宋學文.父親淡出家庭教育與父愛的作用[J].教育科學,1998(04):41-44.
參考文獻: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1.
[2]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孟育群,宋學文.父親淡出家庭教育與父愛的作用[J].教育科學,1998(04):41-44.
[4]楊靜慧. 家庭變遷背景下未成年人道德養成研究[D].中國礦業大學,2018.
[5]中國大百科全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