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幸幸
【摘要】目的:觀察慢性腎小球腎炎護理中健康教育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取我院從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之間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共有80例進行本次的調查分析,其中利用計算機的分配形式,將常規護理的一組40例視為對照組,將常規護理層次上強化健康教育的一組40例患者視為觀察組,兩組分別對比在護理后4周后的治愈、顯效、無效率。另外結合患者對于慢性腎小球腎炎疾病的認知度進行對比分析,最終收集兩組患者的滿意反饋,根據溝通了解患者的滿意結果,進行打分記錄。結果:觀察組的治愈率、認知率、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分析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健康教育能夠讓患者對護理產生信服感,進而配合護理得到了更好的效果,不僅患者的總體病情控制效果更強,且患者對比該病的認知程度加深,獲得了患者的高度認可,在常規護理上進行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慢性腎小球腎炎護理;健康教育;臨床應用觀察
【中圖分類號】R69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07-094-01
引言: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上的基本表現為患者蛋白尿、血尿、高血壓,疾病進展緩慢,但如果該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后期遷移還可能導致尿毒癥,無論是針對原發性還是繼發性腎小球腎炎,都必然要讓患者了解該病的治療依據,在患者的協同下盡可能的尋找病因,如呼吸道、消化道、尿道感染的根本問題,徹底的消滅感染誘因,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本次調查中常規護理進行了簡單的醫囑囑咐,而觀察組進一步的展開了健康教育,最終對比效果較為明顯,輔助治療提高了效果,且患者較為認可。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從2018年3月到2019年3月之間的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共有80例進行本次的調查分析,其中利用計算機的分配形式,將常規護理的一組40例視為對照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的年齡為30~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58±12.04)歲;將常規護理層次上強化健康教育的一組40例患者視為觀察組,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患者的年齡為34~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28±11.25)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的對比上不納入統計學差異中,可進行對比分析。(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的護理,并結合醫囑讓患者知情,在患者問詢有關的醫藥價格、原理時給予解說,提供基本的健康互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強健康教育,當患者意識清醒并適合溝通時,與患者說明治療的一系列過程,目前的治療進展與近幾天的治療方案,提出患者的注意事項,并回答患者的疑問,同時問詢患者是否有特殊的心理訴求,對于怕疼、焦慮、緊張的患者,尤其應及時展開心理的疏導,了解患者發病前后的習慣等,改變患者的不良飲食習慣,尋找誘發的病因,指定問題要求患者配合,如飲食禁忌、運動禁忌、用藥禁忌等,而后積極的緩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問題,結合患者的情緒變化,可播放輕音樂、聽相聲、閱讀健康圖冊等形式轉移注意力,給予飲食上的干預,限制食鹽、限制含嘌呤高及含氮高的食物、忌用強烈調味品、限制植物蛋白質、限制液體量。部分患者與家屬認為患病應飲食上大補,要及時的改正患者與家屬錯誤的飲食理解,并非多喝水就是對的。每日定時的與患者溝通,進行生命監測,了解患者每天的情緒與身體狀況變化,對應性的提供健康指導。
1.3 觀察指標
兩組分別對比在護理后4周后的治愈、顯效、無效率。另外結合患者對于慢性腎小球腎炎疾病的認知度進行對比分析,最終收集兩組患者的滿意反饋,根據溝通了解患者的滿意結果,進行打分記錄。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統計采取軟件系統SPSS21.0展開分析,其中X2檢驗計數資料,計量資料利用t檢驗,以x±s表示,當兩組對比分析具被統計學差異時(P<0.05)。
2 結果
3 討論
慢性腎小球腎炎護理中應尤其注意抑制免疫、嚴格控制血壓、減低尿蛋白、幫助患者消腫、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這些從護理的視角出發,患者在不知情或者依從度不高的情況下,是難以全面實現的,當患者接受了健康教育,對于慢性腎小球腎炎有了更加科學充分的認識,能夠從飲食上加以注意,不去濫用市場上所謂的保健藥品,才能夠更快的見效,在健康教育的基礎上,不僅患者認知度較高,心理上得到了安慰,緩解了不良情緒,且總體的治療效果也得以提高,后期進行患者的病情狀況調查,了解到接受過健康教育的患者對于護理的認可度較高,他們均表示較為滿意,因此健康教育應融合到慢性腎小球腎炎護理當中,成為護理人員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孫水紅.慢性腎小球腎炎護理中健康教育的臨床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3):201+206.
[2] 傅艷霞.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健康教育采用臨床護理的價值分析[J].醫學信息, 2014(23).
[3] 金朱,馬燕玲.互動健康教育在急性腎小球腎炎患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08):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