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應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為了更好地貫徹課程目標,情感教育應貫徹語文教學始終。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承擔著重要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采用適當的教學策略啟迪、培養、完善學生情感素養,豐富學生的學習成長過程。語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就決定了其更利于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走進體驗感悟的新課堂。本文基于語文教育的學科特點對小學語文情感教育進行初探并提出實施“熏陶感染”式教學策略的建議,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合理地想象補白、換位體驗等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以促進語文教學的提高。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情感教育;熏陶感染;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有利于增加孩子的情感體驗,塑造良好人格。一是學校德育的工作語文教學承擔著重任,教師通過學生的情感教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同時也體現出語文教育的育人性;二是通過情感教育塑造學生正確的“三觀”、積極的情感體驗,形成良好的人格。學生情感的建立是在一次次的情感體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是潛移默化的過程。
其次,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教師深入發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導學生體驗被課文喚起的情感,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而不是拿內容概括和道德說教來代替學生自己的侵入過程。
最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拓展思維能力。情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通過營造情境,學生在體驗美、表現美、創造美的過程中豐富表象,培養想象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小學語文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熏陶感染”式教學策略
語文新課標強調“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熏陶感染”泛指環境對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它特指文學作品發揮美育功能,對學生進行情操與精神的培育。但“熏陶感染”更關注情操陶冶與道德提升,因此偏重于文本整體意義與價值取向。對語文課程與教學來說,文本的價值取向存在于對人的命運的深切關注和對美的歌頌中。讓學生沉浸在對人物的深廣同情中,體悟情感、洞察人性、豐富心靈、涵養人格,這是熏陶感染式教學的根本。
(一)“設身處地”地體驗
要使學生受到經典作品的熏染,最主要的方法是使他們設身處地體驗作品人物和情境。因此,“熏陶感染”式教學應當重視激發學生的情感與經驗,把學生的相關情感與經驗喚醒,使他們沉潛在作品的情境中與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實現物我交融,這便是“熏陶感染”的生成機制。這種機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情感與經驗。優秀教師經常鋪墊情感與創設情境,這的確能起到很大的效果,熏陶感染式教學,要充分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有些教師拿內容概括與道德說教來代替學生自己的信任過程,那是十分錯誤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分角色表演的方式進行,如基于學生對歷史的感受是膚淺和抽象的,為了讓學生很快走進文本,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創設情境,通過播放相關影像資料,為學生自主學習創設情境,有了初步的情感體驗之后,然后分角色表演,表演結束再進行評析。例如,在教授《三顧茅廬》時,第二自然段有劉備和張飛的場景對話,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劉備和張飛,通過精彩的表演,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劉備對人才的求賢若渴,對諸葛亮的無比尊敬和張飛的粗魯豪放,人物性格和形象在學生頭腦中清晰呈現,也讓學生領悟到文本所折射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內涵。
(二)激發引導學生已有經驗與文本的情感因素形成共鳴
建構主義說,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而是有一定的知識經驗,教學不能無視這些經驗,而應該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來。教師在講授課文的思想感情和人物性格的時候,就要結合學生已有的情感經驗來進行。首先要充分了解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例如在講授《第一次抱母親》的時候,重點是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加深對母親的憧憬和愛戴之情。母愛是偉大的,每個人在出生后都被母愛所包圍,對母愛有著不同的感受,在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自己所體會到的母愛是怎樣的,結合自己的經歷會引起學生的共鳴,這時不著痕跡地切入文本,學生很自然會與文本中的母愛達成共識,從而體會到“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加深了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三)想象意境
讓學生對文本進行合理想象補白,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體會語言的精巧,產生有個性的鑒賞感悟,同時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新課標指出,誦讀優秀文章,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文章大意。例如在教授《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時,對彭德懷在大黑騾子倒下以后思想感情進行合理地想象補白,當時彭德懷的內心是怎么想的呢?體會彭德懷當時的復雜情感。有的學生刻畫彭德懷的心理:“心愛的大黑騾子啊,你給部隊立下了汗馬功勞,現在我卻要了你的命,我心如刀絞,但是如果不這樣,戰士們就會有更多的人餓死,無法完成革命的艱巨任務,別了,再為革命立最后一次功吧!”學生們對文本的解讀豐富多彩,真正體會到了彭德懷愛大黑騾子,更愛戰士的復雜感情,贊揚了他與戰士同甘共苦的精神。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四)換位體驗
換位體驗是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站在對方的角度去體驗和感受,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加深對文本的解讀,同時也是對學生很好的德育,使其學會替別人考慮事情,體現了語文教育與德育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在教學《但愿人長久》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化身為作者,“假如你現在是大文豪蘇軾,這時的你,在中秋月圓之夜,一個人遠離家鄉,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開始思念家人,請體會,現在用準確的語言描繪此時此刻的內心獨白。”有的學生說:“你我分隔千里,多年不見,此時多期待和你共進晚餐,雖然不能如愿,不過還好,我和你共同擁有這一輪明月,不如將我的思念化作對你的祝福。”學生通過換位體驗,被文本喚起自身的情感,完全融入文本中,深刻領略到蘇軾豁達的胸襟。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適時恰當的“熏陶感染”式教學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情感的共鳴 ,加深對文本的認識,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綜合水平和基本素質。教師不僅要認識到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且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各種有效手段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真正實現對孩子三維課程目標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教學內容重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黃星,女,1985年生,吉林敦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