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深入實施,越來越注重培育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也更加關注高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本文結合高中政治學科特點、學科核心素養與自身教育教學經驗,在查閱并分析有關文獻的基礎上談一談自己眼中的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策略。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 高中政治 教學有效性 策略
一、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概念
要想貫徹落實有效教學思想,進一步培育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就應該規避傳統教學的弊端,以“滿堂灌”為例這一教學理念已經滿足不了現在的教學需求,現代教育講求的是給學生一部分自由發揮的空間。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明文規定:“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以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在客觀上也要求高中政治教師由原來知識的灌輸者就應該變為知識的引導者,將學生變為學習的主體。這樣才會讓學生得到更寬廣的自由發揮空間,同時也會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當前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應試教育
對學生和家長而言,雖說現在的高考不再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高考可以改變命運”的觀點已深入人心。學校為了迎合家長與學生的需求,大多都是采用應試教育的策略來培養人才,因而原來人才培育的搖籃卻變成了高考工廠,從而也就忽略了學生良好道德品質和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只將考試重點作為教學重點來抓,將學生的考試分數作為評判教學質量與學生學習質量的唯一標準。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學過程中,不少高中政治教師只注重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識記能力,而忽略了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使得這一學科被人們誤認為“背誦式”學科,更忽略了高中思想政治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以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的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的課程性質,以及其對學生的道德品質與人格素養正確形成的作用。
(二)教育形式“一刀切”
我們雖然每天都在提倡要對學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但是卻很少能夠真正地將因材施教落到實處。所謂因材施教是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來讓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不少高中政治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仍舊采用“一刀切”的形式來要求所有學生,而且在制定標準時也是以優等生為基準,這種看似高標準、嚴要求的做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忽略了差等生的學習需求,進而使得他們的學習情緒更加懈怠,這就違背了因材施教的初衷,也無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更無從談起。
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轉變備課思路
備課作為上課之前的準備環節,備課質量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好壞。因此,要想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高中政治教師首先就應該改變自己的備課策略。在備課過程中遵循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目的,這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順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更要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政治方向,提高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以增強社會理解和參與能力。比如,可以通過布置一些課堂任務的形式讓學生也參與到教學中來。同時,在備課過程中還要預先準備幾套預案,以應對課堂的突發狀況。但是,教師不要以為這樣就萬事大吉了,筆者認為教師應多多進行教學反思,來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并通過研討會的形式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學經驗,使得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有個質的飛躍。
(二)轉變教學觀念
在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的過程中,高中政治教師要做好他們學習的引導者。通過日常觀察與當面溝通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最新動態并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這種形式的教育,有效地規避了“一刀切”教學模式的缺點,針對不同的學生給予與之對應的指導意見,讓其尋找出一條更適合自己特點的學習策略。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發揮空間,一方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得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也充分地將因材施教落地落實,不同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高中政治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就更加具有針對性。同時,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與表達能力,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探討,師生再次相互交流達成共識。在這一學習過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政治認同度、價值判斷力、法治素養和社會參與能力,同時還豐富了自己的知識面,有力地培育了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學要想“有效”的進行,廣大高中政治教師要堅定學科信念,對高中政治教學的有效性進行深入研討,并結合自身經驗在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將高中政治教學活化,改變以往不合適的教學方式,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尋求新的突破,以適應新課標的要求,更好地培育高中學生政治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