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慧
摘要:黨和國家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當前大學畢業生的創業率較低,一個重要原因創業氛圍不濃,本文聚焦學校創業氛圍概念及內涵,以及如何提高大學生感知學校創業氛圍的研究,對培養大學生創業意愿、形成創業動機、開展創業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創業氛圍;創新創業教育;氛圍營造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9)018-0428-02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當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據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8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結果顯示,2017屆大學生中約有21.3萬人選擇了創業,與2017屆、2016屆基本持平;近三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呈現平穩態勢,但相較于歐美大學畢業生20%-30%的創業比例還有很大差距。創業氛圍不濃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創業率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作為創新創業的主陣地,高校要率先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激勵在校大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新創業的隊伍中來。現有的研究中并沒有對學校創業氛圍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本文從學校氣氛和創業環境、創業文化的一般界定推演認為,學校創業氛圍就是在校學生對學校創業文化環境特征的整體感知,并將創業目標具體為新產品和服務從而不斷提升創業能力的環境氛圍。這種知覺會影響在校學生對待創業的態度、信念、動機、價值觀和行為,它是所有創業者在“種群”水平表現出來的意志與行為。基于對學校創業氛圍概念的界定,我們可以有以下幾方面的理解:首先,學校創業氛圍其代表著群體內部成員對于創業文化環境的整體感知。其次,學校創業氛圍反映著社會關于創業的價值判斷。再次,學校創業氛圍蘊含著族群成員對于創業活動的態度與評價。鑒于創業氛圍的重要性,聚焦如何提高大學生感知學校創業氛圍的研究,對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業意愿、形成創業動機、開展創業活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是為了響應國家號召,以創業帶動就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但是大學生的創業行為和創業素質不僅僅是依靠創新創業教育就能提高,尤其要營造學校關心、社會關愛人才事業的創新創業氛圍,充分激發高校學生的創業潛能。
一、當前很多高校創新創業氛圍營造上還存在一定急需改進的地方
1.創業教育支持體系不完善。當前創新創業各相關方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缺乏足夠的共識,例如在實際操作中并沒有很好的將創新創業理論教學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緊密聯系起來,創新創業教育比較單一,大多數只有理論教學,未突出實際操作性;大多數創新創業課程任課教師都沒有創業經歷或者只有單一學科背景,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僅僅從理論上給予有限的指導,目前部分學校針對創業教師的培訓覆蓋面較窄,針對學生的創業培訓更是有限,實踐領域還存在著空白,導致學生除了理論課程以及各類競賽外,找不到創新創業的抓手。
2.社會和學校之間聯系機制不健全。雖然國家、社會和學校比較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但在實際操作中,社會和學校之間沒有達成很好的聯結,學校與社會沒有建立起相應的聯系機制,學生從學校畢業后,學校沒有對其后續創業情況進行追蹤,存在著畢業就和學校失去聯系的現象;由于部分學校對已經創業學生的宣傳力度較小,在校學生想創業,卻并不了解身邊是否有創業榜樣可效仿,沒有專業人士指導,害怕投入的時間、金錢和人力成本不能收回又苦于沒有相應的人力、技術和財力支持,不了解市場行情,不敢創業,很多創業想法不能及時付諸行動而不了了之;部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聯系并不密切,學生沒有到企業實習的經驗,對如何將一個創意完全實現為一個完整企業了解較少。
3.社會和學校氛圍的友好度不夠。當前一部分大學生雖有創新創業意識,但來自同學、家庭的支持力度還不夠,創業相對于直接就業,是一件冒險的事情,創業過程中要面臨很多未知的風險和壓力,創業失敗后還需要重新就業;目前,針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基金、銀行貸款門檻較高,絕大多數學生的創業啟動資金來源于同學、朋友和家長,由于目前創業成功率較低,一部分大學生和家長對于創新創業還持觀望態度,沒有形成對創業活動正面積極的價值判斷,所以大多數家長寧愿選擇讓孩子直接就業,不愿讓孩子承擔風險與壓力,這種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
二、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高校應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營造有利于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學校創業氛圍,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創業積極性,讓大學生將創意的種子化為行動,結出創業的果實。
1.完善規范創業教育支持體系。習總書記在剛剛結束的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練就過硬本領,以創新創造貢獻國家;作為培養新時代青年的高校,我們有責任更有義務加強當代青年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Gnyawali DR等人認為當國家、社會和學校重視創業活動、創業者擁有各種機會時,他們更有可能受到鼓勵,并感到有能力創業。因此學校要加強創新創業隊伍建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可以引入有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專業學科背景的教師,為學生在創業的不同階段提供支持與指導,同時可以邀請有創業經歷的企業家作為學生的創業導師,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創業支持與服務,鼓勵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創業,做好青年學生創新創業的引路人。
2.建立健全人才聯系及宣傳表彰機制。高校應建立健全人才聯系機制,習總書記強調,青年處于人生道路的起步階段遇到的各種困難和苦惱,需要社會及時伸出援手。高校應幫助青年解決好他們在創新創業方面憂心事;通過建立創業學生資料庫,及時追蹤學生畢業后的創業情況,竭盡所能的為創業學生提供他們所需的各種資源,同時他們也是在校學生的社會資源,反過來他們也能幫助和帶動在校學生創業,這樣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環,同時可以通過整合社會資本,尤其是校友資源通過創業基金、合作教育、合作基地等方式積極投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形成持續的多元化投入體系;另外,高校要進一步加大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宣傳,加強對優秀創業學生的表彰力度,切實提高青年創業學生的待遇,激發各類優秀人才的創新創業熱情,積極響應和宣傳國家政策,鼓勵更多優秀學生在欠發達地區建功立業,激發全社會及學校關心的良好氛圍。
3.營造全方位支持創新的社會和學校氛圍。人們對于社會活動的關注促進活動的開展,某項活動的社會關注程度不僅反映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是個人產生興趣、并投身該項活動的前提條件。學校應加大對創業個人及團隊的資助力度,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設立專項基金,充分發揮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及孵化器的作用,為創業學生解決場地及財務之憂,在教育中融入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創新行為;已有研究表明,潛在創業者的信心受到群體內成員對創業的態度的影響,作為大學生創業者的家人、朋友,應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支持和鼓勵,營造全方位支持創新的社會和學校氛圍,從而使學生的創業偏好改變;同時要關注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心理問題,針對大學生自身創業素質的弱勢,進行現場分析和心理疏導,舉辦與創業相關的團體輔導,培養大學生情緒調節、壓力應對、失敗再創業等創業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