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美術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和“術”的教育,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識,能認識和欣賞美;又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能表現美和創造美,是我們每個美術教師所肩負的責任,也應當是致力追求的目標。本文對小學美術常識與鑒賞課的教學思考,有許多值得人們借鑒的地方。
關鍵詞:小學美術;常識與鑒賞課;教學策略
古之船只行程萬里賴于一支長篙,長篙所能發揮的動力作用是無可比擬的。雖然現代船行動力已經改變,但撐著一支長篙的思想仍對相關行業具有其啟示意義。教育教學的美術教學,讓學生進行美術常識與鑒賞課的學習,具有撐著一支長篙的相關意義。直接把握這支長篙,那我們教師之“美”和“術”的教育都是完全可以獲取成效的。
一、 撐著一支長篙,促學生主動學習美術常識與鑒賞
從相關意義上說,小學生學習美術多不具濃烈學習興趣,尤其對美術常識與鑒賞課的學習興趣多比較低下。小學生心里多懷有如此想法,美術就是簡單的涂涂畫畫,就是簡單的捏捏拼拼。小學生懷有如此心理的美術學習,其認識和欣賞美的可能性不大,其表現和創造美的效果多不可能出現,更談不上顯著。從這個意義上說,建立學生比較廣泛的美術學習興趣則顯得尤其重要。建立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不僅僅要解決學生的涂涂畫畫的問題,更需要解決學生學習美術常識與鑒賞的問題。要解決這樣的問題,也不僅僅就是我們教師的簡單灌輸,更要去努力促使學生形成一種主動。形成學生的主動,對小學生而言不是去強迫,而是要體現出一種自然的態勢。怎樣去體現出自然?就筆者的思考,自然態勢還應當利用比較自然的策略。如讓學生進行美術學習的觀察實踐,我們教師極為自然地觀察某處景物,而且就是目不轉睛地進行觀察,學生會因此產生一種從師的心里,老師您在看什么?當學生產生如此從師心理時,我們不要去簡單告訴學生,而是繼續著我們的觀察行為。此時,學生會怎樣?會窮盡自己的目光,放眼遠望,而且遠望到感到滿意地獲取為止。如果在對美術常識與鑒賞課的學習中,同樣給學生樹立以相關的榜樣,那學生會因之而受到過多的感染,甚至就是受到過多的啟示和啟迪,進而形成自覺,進而形成習慣。
二、 撐著一支長篙,促學生生動學習美術常識與鑒賞
應當說,美術常識一般都比較抽象,美術鑒賞的相關內容也多因這樣那樣的原因導致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不了學習的效果。如比較抽象的美術常識,憑著學生的智慧和經驗,是多不能產生正確認知的;又如相關學生鑒賞的作品,由于距學生生活比較久遠,由于學生也還根本不具任何意義上的鑒賞水準和能力,其學生也多不能得以理想的鑒賞,當然也獲取不到任何意義上的鑒賞效果。如學生去鑒賞一些古人的畫作,欣賞一些異國他鄉的名人畫作,學生多欣賞不出任何頭緒。鑒于這樣的原因,學生的鑒賞則多是鑒賞水中撈月。從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學生如此美術常識與鑒賞課的學習,是多得不償失的。但我們應當感到,學生美術常識和鑒賞課是美術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作為美術教師沒有權利去不給學生以學習的時空。進行這樣的思考,似乎人們也都陷入進出兩難的境地。是否就是進出兩難?從平時的實踐看并非這樣。只要我們能夠去思考,解決如此問題的辦法還是多于困難的。如能夠比較生動地促進學生學習美術常識和鑒賞,那學生一定就能得以美術學習的長足發展。如讓學生去欣賞相關過去的住房,學生一時會對歷史的住房不以為然。但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以一定的撕紙和添畫的方法去表現,再進行相關意義上的鑒賞,那學生會對老房子產生一定的滄桑感。如果讓學生從鑒賞的角度進行鑒賞,學生會對充滿古樸色彩的房屋產生一定的敬畏感,因為學生開始懂得,古老房子是現代房子的基礎,沒有古老的房子就不可能有現代的房子。房子的變化體現著勞動人民創造能力的不斷提高,甚至就是極度的提升。
三、 撐著一支長篙,促學生創造學習美術常識與鑒賞
應當毫不夸張地說,小學美術教育也是培養學生審美教育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現行的教育方針提倡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則比較充分說明其“美術”教學所肩負的“美育”職責的重要。從美術課程教學目標看,學生如果能夠進行充分的美術學習,那美育將可以落到一定的實處。平時的美術教學,雖然我們在學生美術常識與鑒賞中付出一定的努力,但還就是某些意義上的收效甚微。為什么播種下的種子卻不能結出果實?進行比較激烈的反思,當是我們在讓學生進行美術常識與鑒賞課的學習中未能從學生學習的創新層面進行思考。如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人們多以為學生美術常識與鑒賞課的學習是體現不出創新的,想通過學生學習去達到創新,也多是一定的瞎子點燈白費蠟。基于這樣的思考,人們試圖讓學生美術常識與鑒賞課學習的創新也多以夭折而告終,這樣的教學當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教學。作為處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關鍵階段的教師,必須努力清除如此的教學行為。因此,在平時美術常識與鑒賞課的教學中,多將學生的創新學習列入教學的議事日程。對學生的創新,不僅僅停留在學生常識與鑒賞的理解掌握上,還多讓學生進行表現和表達的創新。當學生鑒賞相關作品后,給學生以表現的機會,力促學生能夠進行充分的創新表現;在學生進行充分鑒賞的基礎上,給學生以創新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如讓學生去鑒賞自家建筑的相關裝潢,在學生多產生一定美感的基礎上,讓學生去發揮自己的思考,想象某些裝潢的美中不足。在學生感到某些美中不足時,再去放飛學生想象的翅膀,那一個個學生便可活力四射地表達出自己的見解,也多是充滿創意的見解。
參考文獻:
[1]肖川.教育的使命與責任[M].長沙:岳麓書社,2007.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課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3]祁智.剝開教育的責任[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林劍英,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豐澤區見龍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