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初中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所必須要具備的一項基本語文能力,而群文閱讀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新型閱讀模式,隨著初中階段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群文閱讀越來越受到廣大一線語文教師的關注與重視,并且已經逐漸成為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表現形式。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當前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接著通過實際的教學案例著重探討了提升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程;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以往的初中語文閱讀一般都是以單篇文章閱讀為主要形式,而群文閱讀則是一種多文本的新型閱讀模式,具體是指教師圍繞某一議題選取多篇文章,而后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集中閱讀。隨著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深化落實,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其不僅可以優化閱讀課堂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寬泛的閱讀興趣并滿足教師教學的綜合性需求,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文字語言的理解感悟,使學生能夠循序漸進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閱讀知識體系。
一、 當前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師的教學模式比較落后
群文閱讀是對傳統閱讀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其要求教師要對學生和閱讀內容做好整體把握與長遠規劃,從而使閱讀成為學生的一項常態化學習活動。然而當前大部分教師都還無法意識到群文閱讀的特殊性質,只是簡單地指導學生朗讀文本、積累好詞好句、劃分段落結構以及總結線索主題,而不注重引導學生領悟文本背后的豐富情感并從中提煉出適合自己的語文學習思維。這就導致群文閱讀很多時候都只能停留在文字表面,無法充分發揮出其教學優勢,學生也難以將閱讀內容內化為自身知識,進而阻礙閱讀教學的發展與進步。
(二) 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不夠充足
閱讀本身是一項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和精力的教學活動,尤其是對于文本內容豐富的群文閱讀來說,就更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然而在當前應試教育體制下,初中學生的學習科目多,學習任務重,往往不愿意進行廣泛的閱讀和深入的閱讀;同時有研究指出大部分初中學生的閱讀都是集中在作文書上以期望提高自身考試成績。這樣功利性的閱讀就很容易造成閱讀假象,表面看起來學生在孜孜不倦地看書,實際上內心卻滿是抗拒和厭煩,長此以往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就會被逐漸磨滅,使閱讀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
二、 提升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 合理整合教材內容
當前的初中語文教材都是將同一主題的課文編寫為一個單元,這屬于橫向性的群文閱讀方式,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除了以單元為主線指導學生進行閱讀,也可以以作者為主線指導學生進行閱讀,通過同一作者在不同時期的文章來展現作者的情感經歷與變化,促進學生從縱向對閱讀文本進行探究并逐步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使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夠更加具有持續性。比如初中階段有比較多篇魯迅先生的文章分散在不同單元,教師就可以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整合,以“童年魯迅”為主題指導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阿長與〈山海經〉》,以“青年魯迅”為主題指導學生閱讀《藤野先生》《雪》,以“中年魯迅”為主題指導學生閱讀《孔乙己》《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通過相對系統的群文閱讀就可以幫助學生深刻了解到魯迅先生的思想軌跡,促進學生透過文字感悟時代的變換。
(二) 適當教授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是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對于需要閱讀多篇文章的群文閱讀過程來說,教師就更應當教授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學會快速閱讀和精準閱讀,不拘泥于單個字詞而是從整體對文本進行概括理解和信息提取,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比如教學《智取生辰綱》《楊修之死》《范進中舉》《香菱學詩》這一單元時,其中文章都比較長,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就可以鼓勵學生將略讀、瀏覽、精讀等方法相結合,主要指導學生欣賞“白勝賣酒”“楊修恃才傲物”“范進中舉發病”“香菱苦學”等片段,通過對重點內容的重點閱讀使學生能夠更加快速體會到不同文本的寫作風格和表達形式差異,從而降低學生的閱讀學習難度,鍛煉學生的比較、歸納、思考等能力。
(三) 課內課外互相結合
語文課本是群文閱讀的基本途徑和關鍵基礎,但其也并非群文閱讀的唯一方式。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靈活進行群文閱讀,突破課本的局限,將課內與課外的文本內容緊密結合,不斷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和閱讀境界,從而完善學生的閱讀體驗,避免學生出現思維定勢。比如教學《背影》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以“親情”為主題指導學生閱讀老舍的《我的母親》、賈平凹的《關于父子》、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席慕蓉的《生日卡片》等課外文章,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進行對比分析,以教材為出發點不斷對“親情”這一主題進行外延,從而促進學生獲得更加豐富真實的閱讀情感體驗。
(四) 加強讀后寫作練習
一直以來閱讀與寫作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緊密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前提和保障,寫作則是閱讀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就要加強學生在群文閱讀后的寫作練習,指導學生圍繞閱讀主題表達自身的內心感受,使學生能夠在寫作中不斷鞏固閱讀知識并對閱讀知識進行吸收消化,從而使閱讀真正走入學生的精神世界,促進學生逐步提高語文綜合素養。比如閱讀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未選擇的路》等詩歌后,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布置續寫詩歌、仿寫詩歌的寫作練習,指導學生以閱讀文本為基礎發散思維,學會“以筆寫心,以文傳情”,從而促進學生將群文閱讀過程內化為自身的情感經歷。
三、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提升需要教師從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上作出相應的改變,以整合教材內容、教授閱讀方法、課內課外結合以及讀后寫作練習等方面為切入點為學生打造出更具生命力的閱讀課堂,使學生愿意閱讀、喜歡閱讀、學會閱讀。
參考文獻:
[1]蒲峻.讓群文閱讀伴著課文教學起飛——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群文閱讀實施策略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6,18(32):138-139.
[2]金志燕.讓學生的心靈在“群文閱讀”中飛揚——初中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初探[J].都市家教月刊,2017,28(10):219.
[3]陳輝陽,張倩,葉斐.淺談初中語文群文閱讀之課內閱讀、課外閱讀相結合議題的確立[J].文存閱刊,2017,32(18):169-170.
作者簡介:
黃開紅,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永泰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