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花
【關鍵詞】 數學教學;教學效率;提高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
17—0167—01
教學效率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也明確規定:要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課堂教學的藝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優化課堂導入,為上好一節課奠基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學也是如此。若學生在上課伊始時就能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那么必然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要在課堂導入上下足功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為上好一堂課打好基礎。
以教學“奇數與偶數”這一課的內容為例,在課堂上筆者并沒有給學生講解奇數與偶數的定義,而是利用筷子來導入。筆者先讓學生思考一個人吃飯應該用2根筷子,那么2個人,3個人,或者是4個人吃飯,應該用多少根筷子呢?學生回答完后,教師繼續提問:“我們能不能拿3根或者是5根筷子來吃飯?”大家一致覺得不能,因為筷子是成對使用的。此時,筆者趁機引導:“剛才提到的2、4、6、8幾個數字有什么關系?”學生很快說出它們都是2的倍數。最后筆者再告訴學生,這幾個數都是偶數,偶數都能被2整除,且都是2的倍數。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很好地理解偶數,那么奇數自然而然也能理解了。
二、適時組織學生動手操作,促使學生理解所學知識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同時,小學數學教學大綱中也突出強調講了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性。特別強調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注意通過實際操作,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組織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經歷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這也是學生理解并掌握知識的有效途徑。
以教學“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節課的內容為例,這部分的知識對于小學生而言還是相對比較抽象的,在沒有動手操作之前很多學生對這個結論都存在懷疑。為此,筆者選擇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以加深印象。首先,筆者找了幾組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讓學生分小組親自測量并觀察,并驗證是不是等底、等高的圓錐與圓柱。其次,先讓學生估算一下圓柱體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幾倍。學生回答完后,筆者并沒有直接說出答案,而是讓他們用圓錐盛水倒入圓柱,并記錄下結果。最后,學生在比較中得出正確的結論。學生在量、測、猜、做的實驗過程中驗證了結論,同時也總結了圓錐體積是如何計算的。在此過程中,學生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索過程,并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很快就接受了新的知識,學習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聯系生活實際,促使學生理解數學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適時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中的素材引入課堂,拉近學生與抽象的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以教學“一個數加減一個接近整百數”這節課的內容為例,其中有四個性質:“多加的要減掉,多減的要加上,少加的再加上,少減的再減去”比較復雜,學生通常都很難理解。為此,教師可以創設生活情境來幫助學生理解。如,“520-199”,筆者這樣創設情境:“假設小明的媽媽帶著520元去商場買衣服,一條褲子是199元,這時小明的媽媽給了收銀員200元,同學說一說是多給了還是少給了?買完這條褲子后還剩多少錢?”這個問題比較簡單,營業員找回小明的媽媽1元,于是“520-199=520-200+1=321”,從而就理解了“多減的要加上”這一性質。這一學習方法比單純地學習理論知識要效果好得多,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比較高,記憶得也比較牢固。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通過不斷地學習與反思,找到了適合自己所教學生的教學方法,將枯燥乏味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具體,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