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摘 ?要】批判思維能夠優化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基于歷史的客觀性,將批判思維引入課堂教學更利于學生對歷史客觀辯證的認知,這需要教師自身以批判思維看教材,在課堂教育中通過史料驗證等改善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教育;歷史教學;批判思維
一、批判思維概述
批判思維是一種智能訓練(disciplined)過程,其包括對事物概念的、推論的、分析的綜合化,將評估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觀察、交流、實驗、推理,從而形成自我認識及經驗。
批判思維作為一種“智者思維”,其可以是關于任何主題、內容、問題的思考,是一種反向思維。其通過巧妙運用思維內在的構造以及標準對思考施加影響,以提高思考者對相關主題、內容、問題的認識。“批判性思維追求思想真理,它雖然提倡‘懷疑,卻不為他人的思維設任何限制,堅信真理越辯越明。”
二、批判思維對歷史教育的意義
批判思維受個人成長環境影響很大,教師在課上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用批判思維看待歷史問題,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績,并且優化歷史教學方法。除此之外,通過批判思維能夠引導學生形成自我價值判斷,讓學生總結出自我經驗、認識。
歷史學科是以真實發生過的事件作為教育的素材,歷史是不容篡改的,是真實存在過的事件。歷史無法重現,我們只能通過已有的記載材料對歷史進行剖析,以史為鑒深化思想認識。
作為教師,使用的教材、了解的資料要有一定的廣泛性,不同學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理解與認識不同,得出的結論就可能不同。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從客觀、公正的角度盡可能地還原歷史事件。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批判思維對教材進行深入剖析,以最大可能還原事件真相,讓學生在客觀的基礎上進行歷史學習。
三、以批判思維看待歷史教材
歷史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信息載體,也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素材。初中歷史從學生的心智發展以及接受能力出發,對歷史進行有選擇性的教學,在實踐中,歷史教材也具有一定的基礎性、局限性,很多部分的內容可能是以涵蓋形式說明,對于其中細節,不免有所疏漏。
教師在實踐教學中要以批判思維看待歷史教材,發現歷史教材的優點與不足之處,并且對教材進行優化改良,從而提升教學的科學性。比如,比如七年級上冊第3課出現了“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還有下冊第6課的”轉運使”,第11課的“御史臺、樞密院”等詞,是初中階段的學生陌生且難以理解的,在教學時要花費一定時間解釋這些名詞,從而明晰學生的思維。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為教師用批判思維看待教材并豐富教材帶來了更多的選擇。在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豐富并擴充教材內容,利用互聯網亦或電子圖書館針對歷史教育的年代、事件進行深入的調查研究,從而銜接歷史教材的不足之處。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手段進行授課,如制作PPT、利用電影、音頻、搜尋圖片等行為加強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四、以史料實證強化批判思維的作用
胡適曾說過: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初中階段是學生系統學習歷史知識的初始階段,是塑造學生的好時機,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為學生樹立一份史料一份證據的原則。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批判思維,對于同一事件,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觀念存在差別的史料讓學生在接觸不同聲音、不同證據的基礎上分析、學習并思考,讓學生在課堂討論中進行辯論,以批判的眼光對歷史進行分析,從多元的視角來看待歷史。
傳統的課堂是教師一言堂,尤其是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學生對于學習目標認識不明確,文化知識水平薄弱,導致教師在課堂與學生的互動僅限于教材的誦讀與簡單的引導提問,這并不利于學生的學習,也不利于創造力的提升。教師可以通過簡單的情境學習,加強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并且促進批判思維的形成。比如在討論秦始皇到底是功大于過還是過大于功這個問題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組織各小組的同學對秦始皇統治時期的歷史進行史料查詢,然后通過史料觀點進行辯駁,從而加強學生的批判思維。
五、創新優化課堂提問方式
《2011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初步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初步學會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問題來提升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教師在設問時要遵循設問的幾個原則性要求。
首先要選擇具有一定社會熱點價值的問題來活躍課堂氛圍,其次要注意問題的價值性要求,讓學生在積極思考的同時能夠獲得一定知識、能力。同時要減少無效設問,要重視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便于學生進行思考、論證,從而鍛煉并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在實踐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模式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并且加強學生的實證意識。比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課中,可以在課后預留問題,“有人認為沒有共產黨也有新中國”,針對這一觀點,希望同學們在課后以小組的形式查閱相關資料對這個觀點進行批判。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后通過圖書館、互聯網等進行查閱,在下一節課上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從而提高學生的實證意識與批判意識。
結語
在歷史教學中,批判思維有助于學生總結、歸納、推理,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然而在歷史教學中充分引入批判思維是一項艱難且長期的任務,需要各位教師不斷優化、改良教學模式與方法,從而實現批判思維與歷史教學的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黃俊.基于初中歷史批判性思維教學實踐初探[J].華夏教師,2018(11):41
[2]范凱歌.質疑、思考、創造——基于問題導向的初中歷史教學學生思維能力培養[A].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課堂教學改革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3